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50540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犯罪心理分析的犯罪预防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是引起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的重视,对青少年多一些关心和爱护,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萌芽扼杀在摇篮之中,本文将从哪些因素促使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分析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发生的背后的原因,涉及到家庭、社会等。通过案例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校园暴力案件作为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从校园暴力案件中,我们可以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直接明了的洞悉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并提出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可行性举措,青少年犯罪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所做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

2、到挽救,笔者希望能为因一念之差而身陷囹吾的青少年们提出一些有实际用处的建议,给他们内心一些阳光,能够使他们以后的生活能重新变美好。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校园暴力;犯罪心理预防目 录摘 要Istact I目录 II第章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国内外理论 11.1 中国关于青少年“青少年”的理论学说 .1.1 青春期危机理论 1社会失调论 2不良环境论 2西方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理论学说 不同接触 2机会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2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依据 2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意义 第2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生理缺陷引发的犯罪 3

3、性格缺陷引发的犯罪 3个人承受能力弱引发的犯罪4第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客观原因 5从社会因素分析从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犯罪动机而引发的犯罪 由于热衷模仿媒体播放的犯罪行为而产生的犯罪 5从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结构不完整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家庭氛围不和谐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5家长对孩子早期反常行为举止不够重视 5家长普遍重视文化学习忽视道德方面的培养 第章 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犯罪心理剖析 6从多角度看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 6从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剖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冲动型心理 6模仿型心理 6无知型心理 6侥幸型心理 6第5章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 7家庭方面 7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7建立良好的家庭

4、文化 7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7社会方面 7加强社会的关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7学校方面7转变教育观念 7优化教育内容7结 论7参考文献 8致 谢9第章 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国内外理论11 中国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理论学说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成长,后来有了独立的思维和行为,也有了自己对社会的需求,在这段期间,个体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则会与个人、家庭或者社会产生各种关系,也会从他人或社会环境中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仍属于成长阶段,比较稚嫩,分辨行为信息正当合法的能力比较弱,也就导致了行为的正当与否。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指年龄在12

5、岁25岁范围内的青少年做出的违反刑法的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中国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青少年由于先天的主观原因和成长过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使健康的心理发生扭曲,由于先天还是受后来影响都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着推动的作用,所以进行心理矫治尤为重要,中国犯罪学界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如何产生也有大量论述,主要理论将从以下小节详细论述。青春期危机理论“青春期危机理论”是由中国政法大学皮艺军教授提出的,“青春期危机理论”是指处于个体在青春期因身心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容易越轨行为的危险状态。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和生理成长和发育的阶段,这是一段青少年

6、的生理和心理与外界环境相互碰撞的时期,因为他们各方面不成熟,社会经历少,所以相比较成年人来讲,他们的自我控制、思维水平、辨别认知是非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在遇到一些情况时,往往不如成年人考虑的全面,考虑到事态发展后果及严重性,容易冲动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青少年又不能及时的调整自己,抑制自己的行为,往往会通过暴力举动来宣泄自己的愤懑,所以这种心态导致青少年遇事往往不会深思熟虑比较容易越轨及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后果的发生。相比成年人,会不计后果的触碰到法律的底线。青少年在这段时间会出现叛逆情绪,种种案例的发生给我们很多的警示,如果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反常举止不够关注,甚

7、至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或刺激,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心理的扭曲,严重时可能造成青少年通过暴力行为疏解自己内心极大的压力,从而得到释放,以至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触碰法律的红线。但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仍然处于学习的阶段,对于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个性心理往往会导致其行为具有冲动性、情绪性和盲目性,他们对于社会而言并不具有反动的特征,往往能够积极的引导下实现良性转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认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开始抓起”,是的,笔者认为,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未扭曲的青少年犯罪心理也要多加关注,防微杜渐,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预防,从娃娃时期抓起,从

8、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不要亡羊补牢为时晚矣,对于行为举止反常的青少年,要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及时的给予心理矫治,让他们重新拥有阳光健康的心理。1.12 社会失调论社会失调论是从社会学角度阐述的社会结构的失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各个部分或者说是由各个构成要素所组成,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当部分以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整体的功能是大于各部分的相加之和的,所以当个各要素适合社会的发展时,社会会进步向前发展,当各要素不适合社会的发展时,即发生了社会失调现象,现阶段我国各方面都处于正在起步发展的阶段,青少年群体在新的时代背景

9、下,不能实现将自己完全社会化,导致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缺乏对社会信息的充分理解,不能将自己恰如其分的与社会连接起来,造成双方脱节。社会失调造成青少年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心理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犯罪心理的萌芽。11.3 不良环境决定论前文已多次论述青少年时期是青少年心理和生理与社会大环境相互碰撞的一段时期,青少年在这段时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健康成长催人奋进,而不良的环境则会使人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而青少年面对社会大环境,他们并不具备足够高的社会认知、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吸收的各种信息,分不清其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所以难免在受到不良

10、环境影响时不会学会拒绝,而导致身陷其中。1.2西方关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理论学说西方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比较科学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使西方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要素的变化,对青少年影响也是巨大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更加令人关注,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许多学者从多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研究,包括犯罪学、神经学、心理学等等,社会各界对此争论不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理论的研究成为时代迫在眉睫的任务,西方学者从神经学和生物学角度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观察,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少年犯罪问题时,一些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也从各自的专业和

11、领域对青少年犯罪心理进行研究。西方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时间较早,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理论论述,以下从各小节详细说明。12.1 不同接触理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总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体、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成年人可能会因为在社会摸爬滚打多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做出准确辨别,懂得拒绝同不适合的人交往,而青少年们由于经验较少,社会认知能力弱,不会辨别是非好坏,不懂得拒绝,而且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们对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什么事情都想要去尝试,但是人有好坏,事有曲直,与善良优秀的人相处,能够

12、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让茉莉散发百合的香气,而与不善之人相处,在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青少年沾染上恶习的概率会很大,甚至误入歧途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青少年在社会中与形形色色的个体相处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在面对各种事物时,要多加思考深思熟虑,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享乐,想想前因后果,练就自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侵扰。1.22 机会理论机会理论,1961年由美国学者克洛沃德和奥林提出的,该理论的意思是,社会对生活条件差、自身素质不高的人基本的生存权利进行了剥夺,使他们无法继续存活下去,因此产生了仇恨社会中的心理,一旦有机会,他们会通过违法的方式获取

13、生活资料,获得自己生存的权利,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都对社会产生各自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社会中各要素的联系来实现,当个体在联系中获得需求的机会不存在或被剥夺了,他们会在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按照最低的需求标准,当一个青少年个体不能满足自己最低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时,有一部分人会选择沿街乞讨,但是还会有一部分人选择了通过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获取自己的需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刺激下,这些社会下层少年可能就会选择社会不认可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也就具备了少年们犯罪动机,在犯罪动机产生的基础上形成了犯罪意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

14、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聆听周围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言行或直接体验犯罪活动获得的,一个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最终发生的,通过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有些杀人、抢劫犯罪案件的作案人表示自己的作案手段是从电视、电影或其他普法节目中学到,继而模仿而发生的。的确,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现在的一些法制节目为了让节目效果更加博人眼球,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会更加细致的描绘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也会将侦查人员的侦查技巧在节目中展示出来,增强了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由于青少年们正处于学习时期,看法制节目会产生猎奇心理,好奇心重,突破法律的红线,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依据和意义研

15、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依据之所以想要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是在本科学习、实践过程中看到了太多的年幼孩子成为罪犯,想追究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走失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而且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也在增长,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受到每一个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支配,但是每种犯罪心理的形成都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官方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处于上升趋势,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社会各界以及全世界都应该对这些青少年有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降落人间的天使,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纯真,可爱,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使他们触碰到法律红线,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研究青少年“犯罪心

16、理”的意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笔者希望能实现预防犯罪的最终目的,从而找到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减少因心理因素的刺激导致的犯罪案件的发生,降低不安全因素,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对社会的信任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犯罪是恐怖的,因为它具有不可预见性和突然性,引发犯罪的导火索很多,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形的,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使青少年在产生一些负面心理情绪时能够进行及时自我调节,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非正常心理的青少年,在性格、情绪会呈现出一些与正常心理的人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加强预防,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从源头断绝犯罪心理的萌芽。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生理缺陷引发的犯罪在家庭中,长相甜美性格活泼可爱的孩童往往会更容易受到大人们的关爱和喜欢,在学校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