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505273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古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趣”用在新课标中“学科渗透“是渗透教育的形式之一。在物理教学中,以多种形式进行学科渗透,是整合不同学科,克服分科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文学往往以描述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为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所以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科学道理。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恰恰具有这一特点。在许多文质兼美的诗词中,我们不但可以发掘到中华民族深远灿烂的文化,还能探索到无限神奇的科学奥秘。物理知识包含在生活的各个层面,我们如何巧妙有机地联系各类知识于物理课堂上,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

2、是力的表现。”教师要有感召力、说服力、感染力等,即教师要有人格魅力。如教师能在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折射出的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学底蕴,以及他的高雅情趣,并且能随时联系生活实际,对于一切难点的处理都游刃有余,学生会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并愿意获得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尽量使物理连接生活,并能够充分挖掘古诗词作品中艺术和科学融为一体的内涵,使得传统文学和科学知识相互生辉,使我们在欣赏这些美妙作品的同时,还能从中得到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将会受益匪浅。如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全文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们在欣赏这绝妙的艺术佳作时,也能清晰地

3、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现象: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月落”涉及运动的描述,“乌啼”涉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霜”涉及物态变化;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声音的特征。唐代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在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心情时,也能体会自然现象中最本质的规律: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八月秋高”是因为秋天的气压相对夏天较小,我们感觉到“秋高”,“风怒号”是因为空气振动产生了声音!诗句“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说明了秋风破屋的肆虐情景,其原因是在空气流动时,屋内气压大于屋外气压,内外的压强差让茅草张了起来,茅

4、草由于受到风的吹力而改变了它的运动运动状态随风飘荡而被吹走!古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大意是诗人对游客们在游览风光秀丽的崇山峻岭时,不要因为天气稍阴就怕雨淋湿了衣服,而失去游览的机会。就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也会把衣服沾湿的,因为高山上气温比山下低的多,上升水蒸气与尘埃形成了云,当云遇到温度较高的衣服时,云中的小水滴便沾在衣服上,小冰晶也沾在衣服上溶化,衣服弄湿是正常的事了。一、 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分析:拉

5、弯的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答案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物理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而本空应填机械能。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能量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具有巨大的机械能。其中流动的长江水蕴藏着巨大的动能,而水由于受重力的作用从高处向低处流,存在一定的落差,具有巨大的重利力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4、“城市尚余三分热,秋光先到野人家”从内能角度,影响物质吸收能量的多

6、少的因素来看,物质的种类是重要是一个方面,即物质的比热容。二、 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伟人毛泽东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写道的一句诗词,其中“坐地”是相对于_静止,而“日行”则是相对于_在运动。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地球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2、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A 岸边和行船B 行船和岸边C 都是行船D 都是岸边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

7、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故选B。三、古诗词中的分子动理论知识1、“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对前一句从物理角度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_。分析:“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填扩散和升高。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看起来像雪(白色),但是通过味道的辨别,知道物质的本质,并且暗香的来是因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

8、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_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_来辨别的。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填振动和音色。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声音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_而听到_ 很久才消失。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填反射和回声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一)、光沿直线传播1下列叙述中没有用到光沿直线传播知识的是。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9、B“杯弓蛇影”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D“凿壁偷光”E“小孔成像”F.立竿见影解析:“杯弓蛇影”是指由于光的反射,弓倒映在酒杯中的像蛇一样;“小孔成像”“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运用的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答案:B。2、“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光_;而“楼台倒影”则是光的_现象,所成的像是_像。(填虚、实)。(答案:沿直线传播、反射、虚)3、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游蒋山苏轼(宋)排云数峰出,漏日半江明。泊樟镇杨万里(宋)第一句提出“为什么太阳光会被山峰挡住?”第二

10、句提出“为什么要推开山腰的浮云,才能看到峰顶,阳光只能从云缝中穿出照亮江面?”其实都是利用了的道理。(答案:光沿直线传播)。(二)、光的反射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文中_。A“皓月”是人造光源;B“皓月”是自然光源;C“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D“静影沉璧”是折射形成的虚像。解析:在夜晚月亮非常明亮是因为反射了太阳光,所以月亮不是光源。“浮光跃金”是说太阳光被水面反射了,看上去湖面泛起金光;“静影沉璧”是反射形成的虚像。(答案:)。2“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前一句说明了光通过珠宝首饰的_后的光线进入人眼中,显得格外耀眼;后

11、一句利用了_这一知识。(答案:反射、平面镜成像)。3“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提出了“水中为什么会有月亮?”这一现象,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_。(答案: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前一句主要说明了月亮成像在酒杯中的现象,涉及到光的反射。后一句可依诗句之意,从物理角度理解为:人、月下影子、酒杯中人的像而成为三人。月下影子:光沿直线传播;酒杯中人的像:光的反射现象。5在“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中,用光学知识解释红的原因是:A柳絮、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B柳絮、桃花吸收红光;C柳絮、桃花反射红光;D 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我们之所以能够看

12、到事物,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了人的眼睛,但事物并不是把所有颜色光(七色光)全部反射,事物会吸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所以自然界中的事物是五颜六色的。柳絮、桃花反射了太阳光中的红光,而呈现红色。(答案:C)。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然而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野旷天低树”是因为天形成的视角比树的视角小的缘故;“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与天上的月亮s相对于水面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相等,人在船上距月影比距月亮还要远一些。7.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是描写漓江山水的著名诗句

13、。诗中写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因为平静的江面就像一面巨大的,天然的平面镜。8、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生查子独游雨岩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中所描写的“天在清溪底”和“人在云里行”两种情景,是光的反射现象。(三)、光的折射1.古诗中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诗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是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的大气时发生了_而成的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在_。解析: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的路线是弯曲的,所以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实际上是太阳经过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阳像。太阳的实际位置应在地平线以下。(答案:折射;地平线以下)。2.古诗词中

14、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中的“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现象。解析:“潭清疑水浅”是指潭水清澈见底,使人怀疑它很浅.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的缘故。(答案:折射)。以上所例,只是众多古诗词中的一少部分,但所涉及的自然现象非常丰富,有趣味性。物理注重严谨,而古诗词则更注重抒发细腻或者真挚的感情,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物理和古诗词的结合可谓刚柔相继,那么我们在物理教学的适当情境下穿插古诗词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这样可以在学生增长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更有助于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让学生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使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如果我们能把其中的含义很好地运用与科学的教学中,也许能对学生们带来兴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热爱祖国伟大的文化遗产和学习热情,也许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功效。让我们共同去探索古诗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