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50448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动领域:综合活动形式:集体适合年龄:大班悠悠吴文化 依依梅里情姚丽娟活动背景: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梅里(今梅村镇)是吴国之都,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泰伯城荒德未未荒,至今遗址尚流芳。”源远流长的吴文化创造了古代的辉煌,也给后世梅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如今,梅里的人民正在以泰伯开拓创业的精神和“三让王位”的至德风范,描绘着现代建设的宏伟蓝图,让素有江南第一古镇的梅村,犹如一颗镶嵌于苏南平原、太湖之滨的璀璨明珠,以其历史悠久、富饶美丽、人杰地灵而著称于世。为了让吴氏的后

2、人我们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弘扬家乡的文化,展望家乡未来,激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本土资源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设计了本主题活动“悠悠吴文化,依依梅里情”。主题目标:知道泰伯开发江南梅里的历史,进一步了解家乡的文化及名胜古迹等,感受梅里人民的聪明勤劳及泰伯精神,产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情感,具有弘扬家乡文化,开拓家乡未来的强烈愿望。活动一:社会活动游泰伯庙活动目标:1、在游览泰伯庙的过程中,让幼儿了解泰伯开发江南,创建吴文化的历史。2、让幼儿知道正月初九是梅村的传统节日游泰伯庙,了解人们为纪念泰伯而举行的各种民俗活动,感受节日的喜庆与热闹。3、让幼儿产生对家乡历史文化

3、的热爱和做梅里人的自豪感。活动准备:1、有关年初九游泰伯庙时各种民俗活动的录像带。2、与泰伯庙的管理人员联系有关参观事宜。活动过程:一、看录像,了解本地民俗活动游泰伯庙。1、引导幼儿看录像,提问:录像里放的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自己发表见解)2、引导幼儿讨论录像中人们的活动和平时的庆祝活动有什么不同,从而了解年初九的民俗活动方式。3、为什么每年的年初九我们都要去游泰伯庙呢?(幼儿结合自己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发表见解)4、教师小结,激起幼儿游泰伯庙的愿望。二、游览泰伯庙。1、由教师、管理员带领游览。在游览过程中结合古迹、建筑、史图及管理员的介绍,

4、了解泰伯开发江南的历史,让幼儿了解泰伯的“三让天下”的谦让精神,了解泰伯开拓创业的精神,产生对泰伯的崇敬之情。2、幼儿自由结伴自主结合游览。在自主游的过程中,幼儿可重点游览自己感兴趣的景点,如至德殿、采芝堂,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管理员进行调查、询问。三、幼儿自由交流自己在游览泰伯庙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想、所思。四、教师小结在泰伯的带领下,我们梅里的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学会了种桑、养蚕、纺织、种植水稻,梅村成了吴文化的发祥地,丝绸产品远销世界,种植技术流传各地,为祖国及世界的物质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听到这里,作为梅里的未来接班人,你们心情怎么样?(幼儿表达心中的情感。)活动延伸:建构活

5、动“新梅村、新泰伯”。活动反思:泰伯淡泊权位,三让天下的至德风范及开拓江南,创建吴文化的历史被历史学家载入史册。每年初九,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便会聚集梅村,缅怀泰伯,其盛况空前。为了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渗透于我们的课程之中,我们开展了本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看看、听听、游游、说说等一系列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幼儿了解了泰伯的历史传说,了解了我们的民俗特色活动,产生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激发了做梅里人的自豪感,它更让我深深体会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幼儿教育理念,要让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传统文化成为幼儿教育本土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活动二:手工活动清明团子香喷喷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制作

6、清明团子的过程中学习搓、捏、团圆等技能。2、了解清明吃青白团子的风俗由来,产生对吴地饮食文化的兴趣。3、让幼儿在制作、品尝过程中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活动准备:1、预先和幼儿一起打青水,为做青团子准备2、面粉、小匾、电饭锅、小碗、豆沙馅、肉馅等3、录音机、磁带活动过程:一、通过故事“青白团子的传说”,让幼儿了解本地清明节吃青白团子的风俗由来,激发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清明团子的兴趣。二、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讨论清明团子的制作方法1、我们都吃过团子,也有小朋友看过父母做团子,请你们相互交流探讨,怎样制作团子?(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可用语言表达,也可画一些做团子流程示意图)2、教师小结团子的制作方法:和

7、粉分面团搓圆捏壳装馅团圆,重点介绍捏壳和团圆的技能。三、幼儿分工合作尝试自己动手制作清明团子。要求能力强的幼儿能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捏壳和团圆的步骤,提醒幼儿装馅时不要装得太多,以免在团圆时溢出来。四、下锅煮团子。1、在煮的时候,幼儿洗去手上沾的面粉,收拾整理制作现场。2、在等待团子熟的过程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模仿团子下锅、沸腾、浮出水面等各种情景,进行动作创编、表演。五、品尝清明团子,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快乐。活动延伸:1、了解吴地(特别是梅村一带)的具有代表性的风味小吃,如马桥麦饼、梅花糕、海棠糕等。2、在区域中提供橡皮泥及制作风味小吃的模具,让幼儿

8、学习制作本地传统地方小吃。活动反思:这是一个本地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活动,活动中通过故事让幼儿了解家乡饮食文化的丰富蕴含,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单纯的示范讲解团子的做法,而是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来自己探讨,摸索其制作方法,并通过语言、图示的方法再现出来,然后通过自己动手来尝试制作团子。在制作过程中,老师通过分层指导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习得技能、得到发展,如:进行分工合作让能力强的幼儿主要负责捏壳、团圆,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让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负责装馅、搓圆等。在煮团子的等待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浪费时间,而是让幼儿参与整理,让幼儿创编韵律动作模仿团子煮的过程,有序且有趣,最后在品

9、尝过程中,幼儿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快乐,使活动达到了高潮。活动三:音乐活动大家一起来舂米活动目标:1、让幼儿认识旧时舂米的器具,了解舂米的方法,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2、在沉重、有力的劳动性质乐曲中,组织幼儿学习创编表演各种舂米动作。3、通过传统与现代稻作工具的比较,让幼儿感受家乡科技的发展,产生开拓家乡未来的美好情感。活动准备:1、录音机、磁带 2、碓臼、踏臼、石杆臼等舂米工具 3、开砻机开砻的录像活动过程:一、看录像,了解现代舂米的方法。1、知道这是什么机器吗?(开砻机)它在干什么?(把谷加工成米)2、在很早以前,我们的农民是怎么舂米的呢?二、参观旧时舂米房,认识舂米工具,了解舂米方法。

10、1、你知道这些东西叫什么吗?(介绍碓臼、踏臼、石杆臼)它有什么用?(舂米)2、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舂米,体验舂米工作的劳累、艰辛,感受舂成米后的快乐,并观察不同的舂米动作及劳动情景。三、欣赏乐曲大家一起来舂米。1、这首乐曲听了后有什么感觉,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自由发表见解)2、在音乐伴奏下,观看老师舂米,感受音乐的节奏。四、在音乐的伴奏下,引导幼儿回忆刚才舂米时的情景,尝试创编不同的舂米动作。1、幼儿自由表演舂米动作。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其余幼儿模仿。五、让幼儿比较传统与现代舂米工具的不同,感受现代科技产品的先进。1、看了开砻机舂米和尝试了石臼等工具舂米,你觉得哪种

11、工具好?为什么?2、你能为家乡的稻作劳动发明更先进的工具吗?你想发明创造改进哪些工具呢?(幼儿自由发表想法)活动延伸:1、设计自己发明或改进的各种现代稻作工具图纸。2、继续查找有关古代人们舂米方法的资料。加深对稻作文化的了解。活动反思:这是一个新颖、独特、有创意的活动,它大胆地把劳动与音乐融合在了一起,让幼儿在劳动中欣赏、感受音乐,在音乐中创编劳动动作,整个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大胆想象、模仿及创造的能力,效果良好。活动四:综合活动与蚕有约活动目标:1、让幼儿在采桑、喂蚕的过程中观察、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并学习记录蚕的生长过程。2、让幼儿知道蚕丝能

12、织棉,我镇是蚕丝文化的发源地,丝绸的重要产地,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活动准备:1、事先与附近蚕农取得联系,准备参观蚕房的有关事宜。2、事先收集各种丝绸产品。3、桑篮、袖套等采桑工具。活动过程:一、欣赏丝绸产品,引起幼儿对蚕桑文化的兴趣。(幼儿欣赏丝绸产品),提问:1、这些产品美吗?你知道主要是由什么材料织出来的?2、你知道种桑、养蚕技术最早流传在哪里?是谁传授给我们的?3、想体验一下采桑、养蚕的过程吗?想和蚕宝宝做好朋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实践一下,好吗? 二、戴上袖套、桑篮,师生一起采桑叶。让幼儿在采桑叶的过程中认识桑树、桑叶,学习采摘的方法,体验蚕农的辛苦。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采摘的

13、桑叶来到蚕室,喂养蚕宝宝。在蚕农和老师的帮助下,幼儿喂养蚕宝宝,学习喂蚕的方法,聆听蚕宝宝吃桑叶发出的沙沙声。四、观察蚕宝宝。讨论:1、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2、蚁蚕是什么变的?吃什么?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五、幼儿自由的向蚕农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六、带上蚕农送的蚕宝宝回家。活动延伸:饲养蚕宝宝,继续观察并记录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活动反思:当蚕宝宝带回家后,我们把它养在了蚕盒里每组一个,每天有一个小朋友轮流照顾、饲养,星期天则由老师带回家。在饲养过程中,孩子们观察记录并了解了蚕宝宝的生长过程:蚁蚕头眠(蜕皮,不吃不动)二眠三眠大眠吐丝节茧蚕蛾。最后我们还带幼儿参观了缫丝过程,了解如何将茧丝抽出并缫成织布用的丝。这一活动历时整整一个多月,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自己采桑、饲养、观察、记录、了解,他们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则是一名支持者、理解者、合作者、帮助者,这一活动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合作意识;还让幼儿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同时更合理地开发了本土资源,弘扬了地方文化,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