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50203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作学习有效方式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学习”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20世纪 70年代初,美国开始全面兴起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并在70年

2、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我国的基础教育曾长期存在着许多弊端。受应试教育影响,课堂教学不遵守学生认知规律,老师垄断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造成教学效益低,教学随意性强。学生分化现象严重。师生之间关系不协调,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3、,轻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不合作,缺乏情感交流,缺乏教学民主作风,不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搞“管、压、卡”等。为此,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国内教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对“合作学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一是进行“合作学

4、习”模式的研究,如共学式、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团体探究法、切块拼接法等;二是进行分组方法的研究,较为普遍地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组法,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水平进行合理的分组;三是进行“合作学习”中合作策略指导的研究,特别强调对合作方法的指导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四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因素的研究,包括学习的环境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方面;五是进行了“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研究。但是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1.小组活

5、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课堂上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小组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2. 合作学习小组内组员间的不平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成绩差或性格内向者,只是充当“听众”,坐在那里静听,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听众”。3.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有时难以激起学生的研讨激情

6、。由于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更多地考虑的是课堂教学进度或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去设计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因素,加上小组合作学习所讨论的问题有时虽然也是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但其缺乏普遍性,因而也就很难激发起学生讨论的热情了。缺乏激情和生气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也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调动。只注重做表面文章、 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等方面,都已经制约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而现在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经到了关注其实效性的阶段。然而现在大多只注重在某一方面对“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综合的。

7、因而我们在重视其“有效性”的大背景下对影响“合作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试图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载体,着眼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整合学习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性”。“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所谓“有效性”,就是指通过小组在一段时间的讨论或动手实践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结果的一种整体性设想与运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在新

8、课程理念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开发、设计互助性学习教学模块的基础上,排除一切不利因素,创设积极的氛围,提高合作技能,最终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探索适应地方环境、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践模式,并把研究的侧重点放在模式的有效性上。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课题。(一)课题研究的目的1探索有效 “合作学习” 的实践模式。探索什么是符合现实教学环境的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包括教师组织指导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合作学习”的条件、内容、功能、途径、方法。为小学数

9、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供可操作的经验。2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科学文化、情感、态度等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使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整合。3对影响合作模式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研究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环境、心理等因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研究。使“合作学习”充分展示其优点,发挥其作用,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有效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环境。在合作活动

10、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互相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协作互助,形成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2有效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分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同伴的帮助,重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3有效的“合作学习”因为学

11、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它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如果我们能全面的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将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合作发展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

12、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为新课改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一)课题研究的遵循的理论1人本主义思想:要认识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要相信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发展。 2群体动力理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之间的目标、规范等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3协同理论:协同效应是指复杂系统中各要素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界限时,要素的协同作用会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较强的“相干”效应,从而使整体协调效应增强,把协调效应移植

13、到课堂教学就产生教学要素之间的协同、和谐,从而产生1+12的效应。(二)、相关文献综述田建芬主编的合作学习浅析(上海师范大学教科院),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综述。许新海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介绍了国外在“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高永芳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载于小学数学教师2年第9期)、王永春 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发展(载于小学数学教师3年增刊)、谢洪峰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问题等从实践上为“合作学习”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一)研究的内容本课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促进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研究内容进

14、行研究。1什么是有效的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我们的目的是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合作模式,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2环境因素对“合作学习”成效的影响;包括“合作学习”大的课堂环境的建设,“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合作学习”时机的选择等。3心理因素对“合作学习”成效的影响;包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品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4教师对促进有效“合作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在组织进行“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设置的评价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的影响等。(二)、研

15、究的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测试法、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本实验不设对照班,由研究教师共同探讨、设计活动方案,并对学生进行实施,通过课堂实施情况进行比较。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从2007年11月开始酝酿运作至2010年3月结题历时2年多,分以下阶段实施:1课题准备申报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选题,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搜索已有的文献资料,组织落实,论证课题,制定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2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08年4月2009年7月)制订研究计划;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组建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小组;对“合作学习”

16、课堂模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对影响“合作学习”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3课题结题阶段(2009年8月2010年3月)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八、课题研究的成员和分工研究成员:王芩、张萍、俞静、张美、王敏红、鞠燕、周蓉、郭琴。课题研究分工:实验策划和管理(王芩)、课题论文撰写(张美)、课堂教学实践(王敏红、鞠燕、周蓉、郭琴)、资料收集(张萍、俞静)。九、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中具备以下有利条件: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早已成共识。2队伍精良。参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班级分布合适。学历大专化,观念新,勇于探索,富于创新,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较为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