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8497905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答复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模糊约”造句。 3、把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骄傲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把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个问题,用“屹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其次自然段。这一节我们连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依据学生答复,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能回答下列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能用“隐模糊

2、约”造句。 把握背诵的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其次、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明地点。看风光。理解观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其次、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风光的句子。 2、学生答复,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观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风光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

3、一片绿色中消失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相互遮掩、相互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把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相互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渐渐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教导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方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外表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

4、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安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浪,打破了昆明湖的安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模糊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模糊约是什么意思?(隐模糊约看得不太清晰。) “隐模糊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模糊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由于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模糊约,用词留意前后的照顾,用词是多么精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

5、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巡游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争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势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一样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训练:这是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骄傲感。板贴:民族骄傲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

6、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顾)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主要巡游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的巡游挨次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索,再四小组争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模糊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模糊约看得不太清晰。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模糊约可以看。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模糊约。 夜幕降落,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模糊约

7、观察。 早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模糊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状况下用“隐模糊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缺乏的状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其次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局部:理清挨次,分层记忆。 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展记忆。 依据答复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状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模

8、糊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0、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支教四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背诵课文1-5行。 2、看柱石,说出每一行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历届古代人的思想和事理,能结合实际说出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课前预备: 1、教师预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 2、学生预备:课前收集三字经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本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事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出处解题意导入新课 1、提醒课题,

9、了解三字经的相关学问 师:今日,我们来学习18课三字经板书:18三字经 (齐读)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三字经有哪些了解呢?(指明说) 三字经:我国旧时的启蒙教材,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全书1140个字,构造严谨,内容丰富,均用三个字为一节的韵文写成,读来琅琅上口,教材选取了开头的120个字,分成10行。板书:(节选) 2、情景导入。 师:三字经既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就让我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私塾老先生是怎样教学生读的呢? 投影:图片(老先生教学生图)文字(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读带全班演示一下想一想:老先生这样读有什么好处? 小结: 1、让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美。 2、有利于

10、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结合你刚刚悟到的特点,再来读读前两行文字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古文,三字为一韵,读来琅琅上口,但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与现代文读法差异很大,初次接触,学生不免有些茫然,不知道该怎样朗读,为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先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相关学问,熟悉这是古时候的启蒙教材,在边观看私塾先生图片,便想象老先生一手捻胡须,一手拿书教学生诵读的情景,既激趣,又能引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已有的阅历想象、体会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地进入情景,到达参加学习的目的。) 二、读诗文晓诗意感悟语言 1、读准字音 师:这篇文章的多音字较多,为让大家读得更精确,我们先来

11、读读这些文字投影:窦燕山择邻处教知道教五子弟于长非所宜跟教师一起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导诵读全文 师:把这些文字送入课文,便体会读法,便练习学生展现:每人一行教师纠错学生跟读(设计意图:文中多音字、易读错字许多,学生除度,会手足无措,设计教师范读的目的是给学生正确的导向,降低朗读的难度,使学生有兴趣探究学习,并为标准朗读打下根底) 3、逐字、句,翻译理解 师:针对古文,要想知道他叙述的道理和文章的内容,就要把他翻译过来,请同学们想一想,翻译古文有哪些方法?板书:看解释查字典问教师同学沟通上网查找师:请你们运用、选择其中的一些方法,自己翻译1-5行文字自译后,合同桌沟通,相互说一说每一行

12、文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划上?号。全班汇报沟通要求:先读-再译-其他同学仔细听,提出不懂问题-同学、教师解答。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名翻译-同学提问-解答-相机出示 投影:习相远 A、学习、伏羲、练习 B、受环境影响 C、习惯、习性 D、姓习礼仪 师:这是教师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到的解释,请你推断一下,在“习相远“中应当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在“习礼仪“中应当选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小结: 古文中,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同,我们就该象这样“刨根问底”,逐字去理解。 (设计意图:给学生肯定的学习方法,知道古文翻译应先看解释,初知大意,再依据大意结合详细语言环境区分其中某一个字

13、的意思,明确一样的字,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意思也有所不同,促学生思索。)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知道贵以专指名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相机理解苟:假如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珍贵以:认为、以为专:用心致志持之以恒三行:西孟母择邻处字不学断机杼理解“择邻处”相机投影:孟母三迁图片音乐(学生或教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 (训练孟子用心学习)理解“断机杼” 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连续织布了,这块不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训练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 小结:“孟母择邻、断机杼”这两个事例,验证了上一行文字中的那三个字所蕴含的道理呢?板书:贵以专请你把2、3两行文字带着你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