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49768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城市规划的观念演变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是不断影响着城市的结构 (经 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体结构)和推动着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发展。这种认识,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 求,也反映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即希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这就是构成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 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观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都自觉或不 自觉地指导着城市建设的实践。既然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观念来规划和建设城市,那么研究这种观念和产生这种观念的背景和基础, 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形制,据周礼考工记匠人的

2、记载,是有一定模式的。它的特点是:以宫城为中心, “面朝后市 ”,体现了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宗法礼教思想。当时,城市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统治中心。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商品交易不发达,市”(即市场)的职能作用显得并不重要。早在公元前78世纪,东周建洛邑(今洛阳附近)时,为了管制殷商遗民,出现了最早的闾里,即带有围墙的封闭性小街 坊,街坊内为居住房屋。这种闾里,经过奴隶制社会,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的盛唐时期,历经1000 多年,仍保存着它的基本形制。唐长安城著名的城市规划,就是一个明证。唐长安城改变 “面朝后市 ”为“面市后朝 ”。宫城和皇城(政府机构所在地)居中偏北;东西两市(面积 各 90 多公

3、顷左右,比周王城的 “市”大得多)分列两厢,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比周朝时发达得多;街坊以道 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 门开店, 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 “连保制度 ”,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 “里坊制 ” 城市的典范。唐末到北宋,我国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生产技术和工具有很大 进步,而且多集中于城镇,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 “里 坊

4、制 ”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 集中且用地紧锢。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据文献记载,唐末已开始出现在里坊内设店及破坊墙沿街设店 的现象。 不过当时被认为是破坏祖宗法制的行为。 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大致到宋朝,这种旧的规划观念终于被彻底冲垮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北 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 “大内里城 罗城 ”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 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 “里坊制 ”,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 街设置商店,并沿着

5、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 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 “瓦子”则是“娱乐区 ”。这种新型的 “街巷制 ”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汴京 (即东京) 成了宋代全 国以至世界上一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所谓 “州桥夜市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等见诸文字与绘画的描述, 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繁华胜景。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自唐末至南宋, 大致经历了 300 多年才彻底完成。 “街巷制”则经过元、 明、清一直沿袭到近代。我国现在很多旧城市和旧城区,仍然保存着 “街巷制 ”的形制。可见我国古代城市 规划史上这次形制

6、的演变,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规划观念的“革命 ”,它的起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规划历史上的这次观念演变,对于今天处在从产品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阶段的城市规划工作 者,无疑有很大的启示。二、从欧洲中世纪城市到理想城市和田园城市欧洲与中国有着显然不同的历史传统。欧洲的中世纪,是一段漫长而接近停滞的历史时期。城市规 模很小。密集的房屋、狭窄曲折的街道,围绕着贵族的庄园或城堡。教堂、市政厅构成城市的中心,体现 了神权至上的思想。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人们的精神桎梏,带来人类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 反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思想上,突出了以 “人”为主体来代替 “神 ”的权威。

7、例如,当时最终建成的意大利威 尼斯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就已经反映了市民生活的要求。精神的解放,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中世纪的城市结构明显地存在着矛盾,促使人们探索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新观念。这就是“理想城市 ”思潮萌发的背景。17世纪初斯卡莫齐(Scamozz i)的理想城市方案是个典型的代表。他所设想的理想城市,中心不是 教堂而是市民集会的广场,东、西两侧是商业广场;南北是交易所和燃料广场,都处于显要的位置。平面 呈多边形的城墙,则是防御的需要。图案式的规整布局,在面貌上不同于中古城市那种杂乱与拥挤。如果说这种理想城市的观念,只不过反映了产业革命前,在那种生产力低下情况下人们的一些朦胧

8、理想的话, 那么 19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后, 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观念就发生了新的质变。 18世纪中期起源 于欧洲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类史上空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 口增长。这些发展与原有城市结构的矛盾日益尖锐,出现了大量的城市丑陋化现象,使人们一时陷于束手 无策的境地。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具有社会改革思想的先驱者提出了新的“理想城市 ”概念。他们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在揭露 “城市问题 ”和批判旧城市结构的同时,提出建立新型城市的主张。这些主张的实质则 是:“借助”农村的优点,整治城市的弊病。初期的 “理想城市 ”方案确实具有很大的 “空想”成份。例如欧文(R

9、obert Owen)1825年在新拉纳克(NewLanark)实验的 新协合村”,就是 乌托邦式的,所以很快就失 败了。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以 “平均、平等、自给自足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 不切实际的。直到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城市概念中 某些积极因素,结合他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提出了 “田园城市 ”的新概念。应该认为这是当时城市规划观念 演变的高峰。霍华德建议的 “田园城市 ”(后来他又称之为 “社会城市 ”),集合了城市和农村的优点,摒弃了它们各 自的缺点,第一次打破了城市与农村在空间和形态上截然对立和分隔

10、的旧观念,创造了一种城乡结合的新 型城市。这种新城市,没有大工业和繁华喧闹的市区,人口规模不大,以低层低密度为特征,使人们接近 大自然。 20 世纪初期,英国建设了两个样板田园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新城建设运动 ”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普遍 “城郊化 ”,除了有当时各国的具体需要外,应该说,一定程度上都是这种 “理想化 ”城市规划 观念的影响或引伸。这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一种摒弃旧城市、大城市,崇尚自然,追求新的、理想城市结 构模式的思潮。这种思潮一时甚为流行,且影响深远。包括我国 1958年后一度出现的 “不搞集中城市 ”和企 图过早 “消灭 ”城乡差别, 以及片面抑制大城市经济发展等主张,

11、也许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我们丝毫不能低估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城市规划史上这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研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城乡结合的结构模式。虽然它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它对人们的启示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城市发展实践的导引作用,却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三、20 世纪初功能主义的兴起19世纪后半叶是人类史上充满伟大科技发明的时代。 虽然 1827年开始使用火车是在前半叶, 但是从19 世纪 70 年代起,一系列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发明或发现相继出现了,如钢结构应用于房屋建筑(1870年),为高层建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电话的问世(1877 年);

12、电灯的发明( 1879年);电车的出现(1880 年);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 1886 年);纽约安装第一部电梯( 1889 年);汽车正式使 用(1907 年)等等。这些科技成就既为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提供很大的方便,使城市的空间结构开始 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 100 年后的今天可以明显看到),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对发展和建设城市的 观念。如果说 18 世纪后半叶至 19 世纪,人们对初期产业革命城市那种环境恶化的现象束手无策是由于科 学技术的落后,以致只能寄托于 “理想”或“空想”的话,那么从 19 世纪后半叶起,随着科学技术上的大量突 破和发明, 为人们从功能上整治和规划城

13、市带来了新的可能和希望。 这就是 20 世纪前半叶城市功能主义新 思想层出不穷的背景。本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对城市空间结构按现代城市的功能进行分区的概念。 1910 年法 国建筑师戛纳尔(Tony Gar-nier)的 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 地布局上严格地区分开。 直到 1933年雅典宪章明确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 即居住、工作、游憩、 交通, 并提出有 “计划 ”与有“秩序”发展城市的原则。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项基本 原则,为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师所信守。在城市中设置大片公园绿地,改善市区的生态环境,起源于19世纪 60

14、年代。 1859年美国人欧姆斯特(F.L.OImsted )在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心设计了中央公园,打破市区总是充满密集房屋的旧的空间观念。在此以前, 园林总是属于皇室贵族, 而中央公园则向公众开放。 从设置公园进而发展到用绿化系统分隔、 “肢 解”块状的市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城市的空间概念。“城市区域”观念的建立,也是从 20 世纪开始的。这是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后,客观现 实反映到人们头脑的结果。20世纪的头10年,英国人格迪斯(Patrick Geddes)就提出了从区域研究城市的观点。20年代末,纽约搞地区规划开了个头,继而逐步发展了区域规划的理论。3040年代起,西方大城市

15、开始大规模地向周围地区扩展蔓延,以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构成的城镇集聚区相继出现。这就 大大改变了几千年来以市区或城墙为范围的,旧的城市形态观念;逐渐形成了在城市影响区域范围内分散 人口和职能,组织合理的城镇体系,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新观念。火车、汽车等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使用,既对城市结构注入了新的因素,也改变着传统的城市规划 概念。从1882年西班牙人索里亚 马塔(Arturo Soria Y Mata)提出沿着铁路干线发展带形城市的主张, 到本世纪 60 年代希腊著名建筑师窦克西亚迪斯( C.A.Doxiadis )关于沿着汽车干道进行线型发展的所谓动 态结构概念,几乎都是出自充分利用高效率

16、交通的考虑,这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时空”观念。特别是随着城市中汽车交通的高度发展,为了效率与安全,出现了一系列对城市内部功能和空间结构形式的新变革。例如,本世纪 20年代美国人佩里(Clarence Perry)关于邻里单位的概念,提出了扩大 街坊,以防止汽车穿越居住地区的主张。30年代美国人施泰因(Clarence Stein)在雷德朋(Radburn)新城设计中,采用 “人车分流 ”原则及尽端路系统,以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居住环境的安静。这些原则一直为今 天的居住区规划和设计所遵循。在避免汽车交通干扰商业区方面,20年代的德国首先出现了无汽车通过的步行商业街; 40 年代发展到步行商业区,至今已广泛运用于西方的大城市。这些都是比较突出的例子。在城市道路系统方面,虽然从1853年欧斯曼(G.E.Haussma nn)改建巴黎中心区道路结构,开始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