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496798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国学经典之断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国学经典之断想 石柱县南宾镇华丰小学 孙家武【内容摘要】国学经典涉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宝贵的精神财富。精心品读,仔细回味,它会对我们在立身之本,为人之道等方面颇有启迪。【关键词】修身 为学 为师 做人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璀璨的文化瑰宝,是浩若繁星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耀眼的明星。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贤的经典名言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激励、滋养着一代代华夏子孙,为我们铸就了修身、为学、为师、做人的不朽丰碑。一、国学教人修身人立身处世,品德为第一要务,修身养性,具备高尚的道德是人立身之本。所以,孟子在大学中首先开宗明义,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

2、止于至善。”即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同时他还指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由此可知,道德是人的根本,要做好事,首先要修好自己的德,只有在修好自己道德的前提下,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德是一个自我内化的过程,所以,孔子特别强调修德贵在自觉,要从自我做起,自省自查,改过迁善。他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要“见贤思齐。”“勿以善小而不为。”虚心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因此,我们应时时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把自己的品德修养贯穿在整个生命历程之中

3、,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二、国学教人为学不断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业。”意思是说,玉石不经过仔细的打磨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能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即使有满桌味美可口的饭菜,如果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地味道;虽然有高深完美的道理,不经过学习,就不能领悟它的完美、奥妙。学习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但要学有所获,还要注重学习态度和方法。(一)、学习态度。第一、要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做到学而

4、不厌。要实事求是,不能虚伪,“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二、要有谦虚的态度,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他们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正如孔子所指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在学习上,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应从善如流,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二)、学习方法。第一、温故知新。要对学习的内容经常、反复地学习,才能熟记于心,融会贯通,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二、学思结合。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充

5、分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去思考,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必然是徒劳而无功的。只有学思结合,做到学有方向,思有目的,才能学有所获。三、国学教人为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知,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职责所在,使命所系。而老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完成好自己的使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就必须端正态度,讲究科学的方法。第一、为师态度。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有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要做到孜孜不倦。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从30岁左右开始办学,从事教育活动40多年,他是诲人不倦的典范,我们当以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作为我们的座右铭。同时做到“有教无类。

6、”,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用我们的大爱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教育和关爱每个学生。第二、为师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道德的人,科学的教育方法是极为重要的。(1)、把握好启发、诱导的时机和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即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学记也指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教师既要知道教育方法成功的原因,又要知道教育方法失败的原因

7、,才可以胜任老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善于运用诱导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他们走;勉励他们,但不施加压力;开个端倪,但不把道理和盘托出。引导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勉励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就不会将学习视为畏途;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能处理好教与学的矛盾关系,学生学得轻松,不视学习为畏途,又能独立思考,这才是善于诱导。(2)、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朱熹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特点、个性,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育,才能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之个性突出,特长鲜明。(3

8、)、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后来者居上,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不断地学习,努力发展自己的特长,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好模仿,善于模仿是学生的天性,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施加着影响。所以,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要以身示范,以身作则来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不唯于书,不唯于师。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即是说,当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的时候,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要据理力争

9、。因而,我们要教育学生敢于怀疑书本,敢于怀疑老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追求真理的精神。四、国学教人做人古往今来,国学经典孕育了无数忠、孝、节、义的仁人志士。“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使我们知道要遵从父母之命。“首孝悌,次谨信。”让我们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与人交往需坦诚相待,信守承诺,不失信于人。孔子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他教育学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也说过:“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岳飞精忠报国的不朽事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警世豪言,正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一次次外敌入侵,不屈不挠,抵御外侮,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有力证明品读国学经典,让我懂得了做人的准则。简而言之,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食粮,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刻苦钻研,深刻领悟其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参考文献: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公共课教材编写组编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