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490022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分化与融合 五千年来,中国文化从口口相传到用竹简、纸张记录,经过了从无形到有形的变化。在中国文化的漫漫长卷中,又有着“百家争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分化与融合的历程。 那么,中国文化在从先秦到现代的两千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一、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另外还有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和以扁鹊为代表的医家 。这些学派在先秦时期互相辩论,阐述治国之道,为中国文化添加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佳作。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非儒家莫属。儒家,代表人为

2、孔子。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相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儒家的思想核心为“礼、义、仁、智、信”,主张“仁政”和“入世治国”。儒家思想起源于东周初期,由孔子创立。原指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实

3、质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统治,是一种复古思想。在汉朝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这个点与儒家思想大相径庭。先秦时期本无“道家”这个说法,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对道家给予了极大的评价,他认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子,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

4、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在秦朝时期极受秦始皇的重视。秦朝宰相李斯,便是法家的著名人物。法家思想起源于儒家,李斯和韩非子都曾拜在荀子门下。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点。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法家发扬了

5、荀子的“性恶论”和法治观点,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同样影响长远,封建王朝采用的“法治”与“人治”相结合的制度,就有法家思想的影子。二、 秦至魏晋时期的思想融合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便开始了一个融合的过程。荀子的思想便吸收了诸子百家中各家的思想,加以融合和改造后用于儒家,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其更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用。秦朝时用武力实行统治,没有实行思想统一,这是使得秦统治迅速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朝时,统治者在初期为恢复经济,采用了黄老之学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但这种“清静无为”并不是道家那种消极退守、无所作为的“清静无为”,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用法家思想对道家思想实行某种利用和改

6、造所形成的一种政治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法治”的前提下,采用“德治”,通过审名察刑,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这与法家强调用严刑苛法实行统治大不相同。汉初统治者采用这种既区别于道家,又不同于法家的黄老思想,旨在改革秦王朝的那种苛政、猛政、实行黄老学派的宽政、恕政,使政局稳定。 这时,出现了封建时代以来的第一次思想融合。 汉武帝时期,经济已基本恢复。董仲舒适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受到汉武帝的赞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

7、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也成功在思想上控制了平民,巩固了统治。魏晋时期的玄学也是一次思想融合的过程汉末随着儒家经学的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观念应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时,曾提出玄者,物之极也。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 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

8、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从魏晋之后,及至唐末,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相对平和的时期。到了宋朝,佛教大幅度发展,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此时的思想开始出现互相冲击的场面。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采用了

9、以周敦颐和程颐、程颢为代表的“理学”。“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有利于儒家和封建统治的思想,并加以改进,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自此以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以及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儒家经典,也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四、清末民初的思想解放和中西思想融合 清朝末年,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腐朽没落的终结之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早已在十八世纪就利用先进的思想改革了社会,发展了生产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此时的中国,仍然在“理学”的统治下进行“闭关锁国”,自以为世界至尊。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思想的不足之处。于是,自“公车上书”开始,中国文化又开始了一次融合中西

10、思想的融合。1842年,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其思想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工技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事实。因此,虽然洋务运动时期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但却少有成效。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诞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在经济、政治、特别是文化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批判传统儒学。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先进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一片反对“孔学”中应运而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催生了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崭新的篇章! 文化的经典,是在矛盾中产生的,在争论中发展的,在融合中升华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走过了悠悠五千年,其间又有多少次分化与争论、融合与升华呢?就让我们努力学习已有的文化、融合优秀的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继续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