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480491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同的海拔高度大气压和氧分压的变化对比 我国幅员辽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边疆省区,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高原地带气候多变,寒冷、风大、空气稀薄,对人体构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其中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是高原环境对机体影响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对高原环境已经适应,但一般人口稀少,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内地支援。我军有守卫边疆的任务,内地人员进入高原地区日渐增多,因此如何保证进入高原的人员健康,我是军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海平地区,空气在每平方厘米上所形成的压力为101.3kPa(760毫米汞柱),在干燥空气中

2、氧占20.40%,故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空气中氧所占比例基本不受高原影响,当大气压力因海拔增高而降低时,则氧分压按比例降低。下面选择几个不同高度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的改变列表如下(表32)。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

3、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高度大气压kPa氧分压kPa英尺米00101.31(760.0mmHg)21.15(159.0mmHg)10,0003,04869.51 (522.6mmHg

4、)14.55(109.4mmHg)17,0005,18252.59(395.4mmHg)11.01(82.8mmHg)20,0006,09746.44(349.2mmHg)9.72(73.1mmHg)23,0007,01040.88(307.4mmHg)8.57(64.4mmHg)26,0007,92535.88(269.8mmHg)7.51(56.5mmHg)28,0008,53432.82(246.8mmHg)6.88(51.7mmHg)33,00010,05826.12(196.4mmHg)5.47(41.7mmHg 一、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一)高原反应从海平面地区进入高原地区以后,在不

5、同的高度,人群中有些可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头痛、头昏、失眠、乏力、四肢发麻、眼花、耳鸣;重的可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心慌、浮肿等症状,称为高原反应。多数人在两周内由于代偿适应功能的建立,症状可自行消失。这些人发病较快,如无合并症恢复也较快,一般35天即可恢复。也有少数人持续数月而不恢复的。初入高原的人到海拔1000米以上就有人发病,随着高度增加,发病率增高。下面是一部分人群从海拔1000米处出发到5000米高度,高原反应发病率的情况(图36)。一般在3500米以下发病率占3751,36005000米发病率占50。有一个单位在3000米居留一段时间,再登高,抵达450050

6、00米时才有一些人发生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个体代偿适应能力和预先有无锻炼有关。在代偿适应反应中主要是通过肺泡能气量增加,以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并通过加强血液对氧的输送和增加组织对氧的利用。高原反应的人主要是这几个环节的代偿能力低下或发生障碍所致。因肺泡有水蒸气和较高的CO2分压,再加上氧的弥散入血,肺泡气与大气氧分压有一个很大的梯度差(表33)。在海平地区,大气肺泡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的氧分压之间的梯度差较大。而进入高原,抵达5791米高度时,它们之间的梯度差变小。例如,在海平大气氧分压为21.15kPa(159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13.83kPa(104毫米汞柱),相差7.32k

7、Pa(55毫米汞柱);而登高抵达5791米处,大气氧分压为10.64kPa(80毫米汞柱),肺泡氧分压为5.99kPa(45毫米汞柱),只相差4.66kPa(35毫米汞柱)(图37)。此时大气与肺泡气氧分压差变小,主要是由于代偿性通气增加的结果。通气增加是机体在高原的代偿适应的重要环节,主要通过呼吸加深来实现的,呼吸频率增加不明显(表34)。由于呼吸加深,每分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气分压。图36 高原反应发病率与行程海拔高度发病率表33 在海平地区呼吸过程中各部分气体分压变化气体分压 (kPa)大气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动脉血混合静脉血氮79.4074.9375.6875.2876.2176.

8、21氧21.1519.8613.8315.9613.305.32二氧化碳0.040.045.323.595.326.12水蒸气0.496.256.256.256.256.25总 量101.08101.08101.08101.08101.0893.90图37 在海平和5791米高度时氧分压的变化表34在不同高度每分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高度(米)每分通气量(升)每分呼吸次数海平地区8.851236589.7112548611.0612670615.3115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常常对低氧环境代偿反应较弱,没有明显的呼吸加深,因此每分通气量增加不多。由于这些人代偿适应反应弱,因此登高到一定高度,缺氧症

9、状比较严重。目前有人认为,可用减压舱测定人群每分通气量变化,作为预测人群地高度适应的能力。呼吸加深,可提高肺泡膜弥散功能,使肺泡氧进入肺泡壁毛细血管增加。我国健康成人静息时氧的弥散量为23毫升0.133千帕(1毫米汞柱)分,每分钟约有250毫升的氧弥弥散入血,供组织代谢需要。缺氧时,由于呼吸加强,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增多和肺泡容量增加,同时开放的肺毛细血管数也增多和毛细血管扩张,这样就增加了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面积,血液从肺泡摄取较多的氧。如果这种代偿能力弱,可促使高原反应发生。缺氧时,向组织输送氧的能力提高。正常人在海平地区安静状态下,平均每分种100毫升血给组织输送约为5毫升氧,正常心脏每分

10、输出量约为5000毫升,那么每分钟就有250毫升氧输送给组织。在高原地区,一方面心脏活动增强,每分输出量增加,组织血流量增多;另一方面,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多,增强携带氧的能力。这样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补偿组织代谢对氧的需要。如果这种代偿适应能力降低或尚未建立起来,也易发生高原反应。初进高原,由于呼吸加强,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还可引起低碳酸血症和呼吸硷中毒。PaCO2降低,可引起脑血管收缩,部分抵销缺氧引起脑血管扩张的反应,容易发生意识丧失。(二)高原昏迷进入高原地区较高高度,有少数人可发生昏迷。在昏迷发生前,常有头痛、头晕、呕吐等症状。昏迷发生后常出现阵发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病人瞳孔常缩小而固定,

11、或忽大忽小;少数病例有肢体强直或肢体弛缓性瘫痪。15的病例眼底有小动脉痉挛,静脉扩张,视网膜乳头水肿。高原昏迷常在3500米以上的高度发生。根据67例发病高度统计,35004000米发病11.9,40004500米发病28.4%,45005110米发病59.7%。一般进入高原后110天内发病。高原昏迷发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缺氧(见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早期可能由于缺氧,氧化过程障碍,能量供应减少,而致脑细胞功能降低。正常脑内ATP贮存量很少。ATP是推动“钠泵”的能源。ATP减少。“钠泵”作用减弱,则钾与钠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减小,膜电位降低。人吸入含8氧的混合气体35分钟,脑电就出

12、现每分钟27次的慢波。高山运动员在减压舱内,当减压到相当于9000米高度大气压力时,脑电波减少,慢波增多,出现神经细胞功能抑制现象。缺氧进一步加重,ATP形成更加减少,不能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细胞内钠离子增多,氯也进入细胞内,水随之进入增多,发生细胞内水肿。大白鼠实验性缺氧,有46的大白鼠发生细胞内水肿。1962年印度士兵急性高山病死亡率病例中,3/4有脑水肿病变。除神经细胞水肿外,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发生水肿。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周围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可以压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有的呈疱疹状向管腔突出或脱落,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造成脑微循环障碍,缺氧和脑水肿进一步加重。严重缺氧,

13、还可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降低,二氧化碳排出减少,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和缺氧,可使脑血管失去自家调节,而引起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和通透性升高,组织间液和脑脊液生成增多。有的实验证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到6.65kPa(50mmHg),脑脊液平均增加55,脑脊液压力由正常0.691.78kPa(70180毫米水柱)升高到2.82kPa(285毫米水柱)。在西藏地区高原昏迷病人,有人测定过10例脑脊液,其中7例脑脊液压力升高。脑水肿(包括细胞水肿和间质水肿)和脑脊液增多,使颅内压升高超过3.96kPa(400毫米水柱),可压迫脑的小血管,动脉血灌流明显减少。

14、高原昏迷的许多临床症状是由于缺氧和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三)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发病率较高。一般由海平地区初入高原或重返高原一周内发病。据218例高原肺水肿发病与高度的关系统计,35004000米,占28.3%;40004500米,占34.4;45005100米,占37.3%。高原肺水肿发病急骤,临床症状除有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外,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开始为干咳或有少量痰,以后即咳出均匀混合、稀薄的粉红色或白色泡沫痰。呼吸急促,有时每分钟高达3040次。病人惊恐不安,心慌、胸闷、紫绀、两肺满布湿罗音。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广泛的呈片块状分布的肺泡水肿,偶而可见透明膜形成(这是肺泡水肿液

15、中的纤维蛋白沉积所致)。肺水肿最早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间质水肿),当这些间隙扩张,压力超过了肺泡压,则液体进入肺泡。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充血,偶而可见血管周围有出血。高原肺水肿发生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以往推测可能是肺静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近年来应用心导管直接测定肺动脉压、楔压(wedge pressure)、肺静脉压和左心房压力,发现高原肺水肿病人动脉压升高,楔压正常或降低,肺静脉压和左心房压力正常。因此可以排除左心衰竭或肺静脉收缩而引起高原肺水肿的论点。高原性缺氧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随着高度增加,肺动脉压也增加(图38)。在单纯性缺氧,肺泡氧分压降到7.98kPa(60mmHg)以下,也引起肺动脉压升高。曾进高原患过高原的肺水的人,肺动脉对缺氧敏感性升高,则很快发生肺动脉高压。Hultgren观察了5例曾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在海平地区,安静时的肺动脉压平均为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