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48046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情境中品悟 在夯实中提升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下 25.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启东市聚阳小学 茅琳琳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读文,看图,诗文对照,想象华山的高大壮美。从而能从内心发出赞叹:祖国山河多壮丽!3.了解诗文的联系,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借文悟诗。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文。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古诗。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 播放华山风光一、复习导入,唤起回忆。1.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咏华山,一起读。2.还记得课文中的这些词语宝宝吗?谁来读一读。 出示:情不自禁 吟诵 称赞 (这些

2、都是绿色通道里的词语,你读得真准。我们一起读一读。) 这一组呢?谁来读,出示:小孩儿 宋代 七岁 (谁来?儿化音要读好,跟我读:小孩儿。你来试试看。一起读!由这些词语,你想到了课文中的谁?点击,泡泡内出现“寇准”。)3.宋代的寇准在七岁的时候,登上华山,情不自禁地吟诵了首诗: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4. 谁来读?一起读。寇准跟着先生登了回华山,就写出好诗来了。二、进入情境,品读感悟。(一)华山脚下看图描述知其高。1.华山真神啊!我们也一起跟着他们去那儿看看吧!瞧,我们来到华山脚下了,抬头看看,你觉得华山怎么样?再来看看那山上的路,又有什么感觉?(点击多媒体,出现课

3、文的第一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描述。)2.生交流(如:1.华山很高,像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巨人。2.山路就像从天上垂下的飘带。3.山上的路就像瀑布挂在那儿)(二)山脚至山顶情境体验感其高。1.山路就像天梯,这么陡,我们也试着一起登山吧!小手牢牢抓住石头,爬,往上爬。(师语言描述,生进入情境做动作,体验。)2. 累了吧?喘口气!再加把劲,继续!(师和生爬得“呼哧呼哧”直喘气。)累了,坐下来歇会儿吧!昨天我和小朋友们花了一分钟,一口气从底楼走到了五楼,你“噔噔噔”走到楼顶时有什么感觉?(脚酸、心跳得快、只喘气、脸涨红了)华山两千多米,有七百多层楼房那么高,像我们这样爬,要爬上半天! 3.小朋友,登华山

4、容易吗?读读课文,文中哪句话也写出了小孩儿和师傅登华山不容易?读读课文(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4. 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生自由读这段话,请个别生读。)5.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生指出“艰难”,师点击多媒体,指导学生把这句话读到位。)6.最美的风景我们登上山后就可以看到了!继续爬,终于和他们一起登上山顶了!(出示第二幅插图)小朋友,站在山顶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生交流)这么美的风景还藏在我们的书里,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7.谁来给大家读?(生读)。 (三)华山顶上诗文结合悟其高。1.学生交流。2.师:华山给你怎样的感觉?(高,雄伟)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华山很高?3

5、.随机交流:(1)啊!华山真高哇!a.(请三位学生读这句话)读后问,读了这句话,你哪儿感受到华山的高啦?(生交流:1.文中的“高”字,前面还有一个“真”字。指导学生比较读“高”“真高”,在朗读比较中显示其高,再送回原句读出其高。2.两个语气词“啊”“哇”,两个“感叹号”,看出小孩儿很惊喜,读的时候要发自内心抒发自己的感情。指导学生读好!)(2)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 你从哪儿感受到华山高了?B.读一句,提示他再找出另外一句。两句找全再读。C.这段话都在写华山高,却没有一个高字,真神啊!读读看,它都写了哪些景物?拿出铅笔把它们圈出来。D.生

6、交流: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点击多媒体)指着多媒体依次贴出图片。E.再来读读课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把这些景物贴到相应的位置,呈现在我们眼前吗?(请两个学生贴。)F.那远远近近的山平时我们看起来也很高很高的,此刻为什么全都在我们脚下了?(生答)原来是高高的华山把我们托起来了。指导朗读: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出示句卡:啊!华山真高哇!)G.再来看看太阳,平时的太阳离我们那么远,而此刻:站在华山上,太阳显得那么近,好像 ( )。(指着黑板上的图说,点击电脑,出现句式,练说。)H.瞧,那朵朵白云,飘在半山腰。山到高到云里去了,这真是高耸入云啊!(贴出两个成语,帮助学生

7、积累。)读。原来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就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华山的高啊,!小朋友,动起来,我们也去那儿看看。(多媒体展示山顶的华山风光)师配词:小朋友,你看到什么啦?(随机问学生: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脚下啦)你呢?(太阳离我们很近很近)张开双臂,站在云端,我感觉自己腾云驾雾,来到天宫了,小朋友,你呢,你有什么感觉?(飘飘成仙了)好美的享受!I.想象着这样的画面,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先在位子上练练。(抽读2个,齐读一遍,音乐要配上。)记住这段话了?我们看着图,试试看!(教师开头:啊!华山真高哇!学生看图背诵。)真棒!小朋友,把文字变成画面,然后一边想象一边背,背起来可快了,这可是一种背诵的好方法。)L.

8、小朋友,登上华山顶,看到这么神奇的景色,此刻你忍不住想干什么?(想想把它拍下来,想欢呼)忍不住想去做,这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卡: 情不自禁 (学生抽读,学生齐读)M.师:我们情不自禁想赞美、拍照寇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了首诗:出示诗歌:“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请生读。(抽两个,再齐读。)师:这诗里都写了些什么?请同学们看看图,读读课文,想想看!生:看图、读文,思考,交流。8.点击多媒体课件,诗文对照: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文中哪句话就讲了这个意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说的真好,对!没有哪座山和华山一样高。诗中有个字就是“一样高”的意思,你发现了

9、吗?读)师:你能把诗句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吗?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文中哪句话就讲了这个意思?生交流。哦,举头就是抬起头的意思,回首就是回过头。)师:你能把诗句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吗?我们看着图,把黑板上的古诗连起来读一读。(诗图文对照。)9.文中的小孩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来,谁也来吟诵一下。(生读,其余学生评价,他有没有吟诵的味道,没有发自内心赞美。那你来试试看。)10.用这样的形式来赞美,那就是“咏”,板书:咏。(师范读,加上动作吟诵)谁也来吟诵吟诵?评价一下?1.读出整首诗的味道来。我们加上动作试试看。2.同桌互相读一读。3、全班吟诵(配上

10、音乐)。11.师: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寇准,那年他才七岁,和我们一样大。出示句子:“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读了以后,你想说些什么?(生交流:他年级这么小,写出这么好的诗,真厉害!全诗句句在写高,却没有一个高字,真了不起!)12.师:他的师傅也忍不住称赞起他来:出示句子:“好诗!好诗!”师傅连连点头称赞。13.点击,大屏幕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好诗!好诗!”寇准在吟诗,先生称赞。这是一幅怎么的情景呢? 请小朋友们加上动作演一演当时。情境表演:一生吟诵诗歌,一生扮演师傅夸赞。四:学当寇准,课外延伸。 1. 白天,站在高高的华山上,眼前的风景如此壮

11、观雄伟。那晚上呢?瞧,天空拉上了黑色的幕布,夜悄悄来临了,星星闪呀闪,月亮像只小船。此刻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我们仿佛置身于仙境,置身于美妙的童话世界!我们也来当回小寇准吧。2.多媒体演示:宁静的夜晚,站在华山顶上。小孩子伸手摘星星、悬在月亮上荡秋千、跨进月亮船学生观看。(师描述:小朋友,动起来,我们也去那儿看看,多可爱的小星星,在哪儿?弯弯的月亮呢?伸伸手碰碰它,碰到了吗?坐进秋千荡起来,好开心好开心!嘘,小点声,别把嫦娥姐姐的梦给吵醒了!)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来,拿出写话纸,我们先自己写一写。(提醒写字:身要直,头要正,两肩一样平,两脚平踏地。一寸、一拳、一尺要牢记。)3.学生交流

12、:(如:1.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2.我抬脚就能跨进月亮船去银河游玩。3.嘘,我们说话小声些,别吵醒了嫦娥姐姐的梦)4.行吗?把我们的话整理一下,也能变成一首美妙的儿童诗,自己读读看。点击多媒体,出示:登dng上华山 站zhn在云端dun月亮小船 就在身shn旁png摘zhi颗k星星 带di进梦mng乡xing5.一起读儿童诗。(好美妙的诗,我们也成小寇准了。)6.从古到今,有很多人登上华山,写下了赞美华山的文字,寇准的咏华山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吟诵咏华山,让高耸入云的华山和寇准的好诗永远印在我们的心间。五、板书: 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 只有天在上,咏华山 :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