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469763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备课建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科学备课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过程要体现科学的本质。第一,科学是实证的,它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探究、观察、实验)来判断并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以检验的。第二,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第三,随着时间的发展,其结论也是可以改变的。就小学科学教学而言,应在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要在教学中体现科学课的本质,首先在备课中就应有所体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直接反映了备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目前备课中存在的问题,为增强备课的实效性,提高教学

2、质量,现提出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建议如下: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目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是一个指导小学科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规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课程标准不但详细阐述了各部分科学知识的内容标准,而且明确了教学方法上的要求等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解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教学方法上的要求。领会其中的含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准确把握了课程目标,才能在备课中确定准确而实用的教学目标,才

3、能明确每一节课的每个活动的目的、任务。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二、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表述要准确规范1.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可测性从小循环调研发现,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及表述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1)备课中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据了解得知,一部分教师从来没有见过课程标准,不知道课程目标的要求,也不理解制定教学目标的目的意义,认为讲完教科书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只作为教案中的一种备查形式。为了应付检查从教师用书上把教学目标抄写

4、在备课簿上。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没有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和习惯来进行操作。(3)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用于表述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没有可测性,不具体,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维目标没有很好地融合起来。关于什么是教学目标,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怎样表述教学目标的问题建议如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首先要明确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如“培养”、“

5、使学生”“对进行教育等”)不宜出现在教学目标中。其次,目标的行为应该是可观察到的,必须用能准确、具体的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相结合的角度确立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既要有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又要有科学知识的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项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表述要准确规范。(1)教学目标要做到明确、具体、可测。教学目标必须包括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的目标应该是互融的。教师应该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当前行为目标。“明确

6、”是指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避免教学目标“空、大、虚”。(2)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规范。教学目标要用准确的外显动词表述(如用以表述科学概念的动词: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学会、设计等;用以表述科学探究的动词:会、能够、感受、认识、运用等;用以表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词:体验、意识、感悟、形成等)。外显行为动词直接要求学生如何去做,也可以直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来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及时调控课堂教学的节奏。 【示例】各种各样的岩石的教学目标:1.经历寻找、收集岩石的过程,知道岩石广泛

7、分布于我们的周围。体会收集岩石的乐趣。2.小组讨论确定岩石的观察方法,会用手摸、眼看、耳听、鼻闻以及借助其他工具等方法观察岩石并能描述出其特征,会用合适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得知岩石是各种各样的,从而体会到研究岩石的乐趣。3.在观察岩石的基础上,根据其特征,小组合作研究给岩石分类的方法,能根据岩石的结构、软硬、颜色等特点给岩石进行分类。同时领悟到科学研究的意义。三、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研发现,教师们处理教材的情况不尽人

8、意,表现出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打着“用教材教”的旗号,任意删减和添加内容,把教材改得面目全非;一种是没有认真地研究学生,对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不够了解,按教材的结构一步一步进行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关键抓不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展。如在听听声音的教学时,教师只按教材内容依据“听声音游戏引入倾听感受声音制造声音分辨声音”的流程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学习后,知识、能力都没有多大发展,对声音的认识仍处于前概念水平。让学生辨别两个物体相碰究竟是谁发出的声音和吹口哨是谁发出的声音这一类问题时,有较大的难度,学生也很难把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区别清楚,误认为物体发声原因就是打、敲、磨、揉

9、、弹、碰等,而缺乏对物体发声本质的研究。如果认真分析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不难看出,听听声音的难点应该是分辨声音是由哪个物体发出的,并能比较准确地分辨声音的高低与大小,也就是说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有所发展。 那么,科学教师该如何研究教材,达到建构科学概念的目的呢?1. 注重发展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大脑便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因此,在学习科学之前,对多种科学现象便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这就是前概念。在前概念中,普遍存在着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对科学现象的错误解释即“误解”。例如:“如果没有力,物体一定

10、不动;必须有力,物体才能运动”等等。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这种前概念也屡见不鲜。奥苏泊尔有句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这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进行教学。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与发展。不了解学生的概念基础,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远离学生实际,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孩子不感兴趣,收获极少。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

11、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例如,在研究光和影子的时候,教师提出“谁知道光和影子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影子是由一种黑色的光照射形成的。”有的说:“光照到物体上,然后物体就会把影子映到墙上。”有的说:“光照到物体上,把它的前面照亮了,却不能穿过这个物体,因此它的后面是黑的影子。”还有的说:“如果把一个板子放在灯光下,墙上就会出现影子,因为灯光被板子挡住,就像一堵墙。如把板子取走,影子就消失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想办法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概念转化,进而建构科学概念。如何指导学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学

12、概念转化呢?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研究适合学生经历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在给动物分类时,教师没有创设任何情境,就让学生给12种动物分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还不具备准确地对这些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只能是根据生活经验(前概念)模仿归纳,不能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概念。显然,教师采用成人化的方法不适合学生学习,其结果事倍功半。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尝试性的解释加以处理,不能随意否掉一些“不科学”的前概念。教师要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自己前概念中的错误之处。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前概念,首先教师应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如访谈和提问等方

13、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暴露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新问题进行猜想和解释,然后使学生明确意识到他们和别的同学的想法不同;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建立与科学概念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例如,在研究日食和月食一课时,首先老师提出:有谁知道日食是怎么回事?关于日食谁能解释,用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的学生说日食是太阳被天狗给吃了;日食是太阳光被物体挡住了;还有的说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造成的。接着教师出示发生日食的录像片,从日偏食到日全食的变化过程,让学生推测日食的形成原因,进而构建日食成因的科学概念。2. 要研究教材的

14、编写意图,促进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还必须事先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弄清本册教材与前后教材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方面有哪些联系,弄清本册内容涉及课标上哪些具体要求;搞清楚本册教材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什么;搞清本册以前,学生已经经历了哪些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本册开始对学生进行哪种过程与方法的系统训练;哪些过程与方法将进一步深入训练;整册教材要求学生的探究水平达到什么程度,是引导性探究、指导性探究还是自由性探究,这些都必须要清楚。其次把教材置于主题单元之中进行研究,弄清整体结构。一个主题单元通常包含数个课堂教学计划,它们虽然相对独立,但在研究教材时一定注意单元的整

15、体性和关联性,要设计好“概念层级图”,写好“单元计划大纲”。设计“概念层级图”就是把该单元中所有的概念都罗列出来,在这些概念中先找出那些最基本的反映客观事实和现象的概念作为下位概念,从此出发,寻求各概念之间的联系,按一定的逻辑用箭头把所有概念联系起来。“单元计划大纲”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各课间的前后连接与呼应,以达到较好的整体效应,包含单元教学目标、概念层级图、各课主要教学活动、学生前概念、教学评估方案、课外拓展等方面。3.科学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调研发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科学地安排各个环节所用时间,只是按着教学内容向前推着走,结果呈现出前紧后松的现象。我们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根

16、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地安排每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做到时间分配合理,教学层次清晰,各环节间的过渡自然。切忌向前推着走,造成前松后紧或完不成教学任务。四、明确提出切合实际的探究问题小循环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混乱。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教学内容的编写意图、设计理念等,至于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不是科学问题等都不去考虑。而只是顺水推舟,热热闹闹地上完了一节课,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实际上,整堂课没有明确的探究主题,学生没有目的的活动,收获甚微。众所周知,备课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备课前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阅读教师用书及相关资料,通过感知、理解,掌握教材编写意图、基本思路、组织结构,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