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846949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饲用玉米的品质控制玉米的国家级质量标准加入时间:2008-4-28 22:05:05 来源: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代之以淀粉指

2、标来进行定等。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的差异容重 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古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水分 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

3、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内蒙古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华北玉米收获时水分较低,大多在18%-20%左右,而且气温高于东北地区,一般晾晒5-6天就可以达到15%以下。正常年景时,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东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杂质 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因此华北地区的玉米杂质偏多,有时超出1%。不完善粒 东北玉米在烘干过程中,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碎粒

4、普遍高于5%。烘干玉米经过储存、出库、港口转运等一系列环节后,破碎粒还会增加到8%。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碎粒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内,质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在现货收购中,一般规定不完善粒总量不得超过5%。生霉粒 东北玉米收获时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获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储存不善,极容易出现玉米生霉现象。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小农户受储存环境和储藏技术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通风,因此东北玉米在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会大幅提高。内蒙古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较低,最多也不超过2%;辽宁的略高些;黑龙江玉米水分不均,生霉粒最高。玉米容重与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

5、成正比,是最能反映玉米内在品质,体现玉米成熟的指标。国际上通用以容重定等,辅以其他指标,对玉米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新标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做法,将容重定为主要的定等指标。1.1分布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产量约为世界总产量的1/6。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仅次于水稻、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等地,以山东和吉林省产量最高,年产量在1000 万吨以上;年产量在600 万吨以上的省有河南、河北、黑龙江、四川;年产量在200500 万吨的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云南、陕西等省。全世界玉米约70%75% 作为饲料,15%20% 作为粮食,10% 15% 作为工业原料。玉米

6、在食品及酿造工业上用途极广,其副产物如酒糟、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饼等也主要用作饲料。1.2分类玉米按品种特点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等,饲料用玉米多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按颜色可分为黄玉米、白玉米和红玉米。饲料用玉米以黄玉米为主。1.3结构和成分玉米籽粒可分为种皮、胚乳(包括糊粉层在内)和胚。种皮约占籽实重量的5%6%,胚乳占80% 85%。玉米的胚特别大,占10%15%,糊粉层约占籽实重量的8%10%,在结构上属于胚乳,但在淀粉的湿法和干法加工过程中,均包含在糠麸中。角质胚乳细胞小,淀粉粒小而呈多角形,淀粉粒间充满蛋白质,因而组织致密,呈半透明状。粉质胚乳细胞大,淀粉粒多为圆形,蛋白质含量

7、较低,与淀粉粒结合不紧密,结构疏松,呈不透明状。玉米粒各部位成分见表1。表1玉米粒各部分成分(%)部位 全粒中 淀粉 粗蛋白 粗脂肪 糖 灰分全粒中 71.5 10.3 4.8 2.0 1.4胚乳 82.3 86.4 9.4 0.8 0.6 0胚芽 11.5 8.2 18.8 34.5 10.8 10.1皮 5.3 7.3 3.7 1.0 0.3 0.8顶端 0.8 5.3 9.1 3.8 1.6 1.6注:刘丙吉等译,1988。表2玉米的组成及养分含量(%)项目 比例 粗蛋白 粗脂肪 淀粉皮 6.7(4.310.8) 3.3 1.0 52.1胚 11.2(7.215.3) 13.8 35.4

8、 12.3胚乳角质 49.1(35.166.9) 8.1 0.3 81.6胚乳粉质 32.8(14.948.7) 6.5 0.5 83.6全粒 100 9.6(6.513.2) 4.9(3.66.5) 72(61.678.7)注:曾浙荣等,1987玉米品控指标及注意事项3.1色泽气味(依据国标GB/T 5492-1985检验)正常色泽呈现黄色或白色,无发霉味、酸味、虫、杀虫剂残留。3.2容重(依据玉米国标GB 13531999 中附录A 检验)容重指标代表玉米的成熟度。氧分由玉米轴的基部向上输送,越到顶部成熟度越差。成熟度差及破损粒较多的玉米则容重低,容易受霉菌侵染。容重指标只适用于水分含量在

9、23.0(含)以下的玉米。新收获的玉米,水分含量高达25%。由于含水量高而造成籽粒假性饱满,容重也会达到一级玉米的规格。因此,在同等水分条件下,玉米的容重比较才具有意义。正常年景,内蒙古玉米的容重最高,其次是吉林、辽宁和黑龙江。 3.3水分(依据国标GB/T 6435 检验)水分是影响玉米品质最大的因素。配方中的玉米水分都是以14%(安全水分)计算的,水分增加会导致日粮能量添加不足,稀释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浓度,同时动物采食干物质减少,进而降低动物生产效率。每年秋季,很多养殖户反映料肉比增加、产蛋率下降和玉米水分过高有极大关系。水分在14%15%时,胚部收缩明显凹下,有皱纹,经齿碎时有清脆的声音;

10、用指甲掐比较费劲,用手握有刺手感。水分在16%17%,胚部明显凹下,经齿碎不震牙,但能听到齿碎时发出的响声,用指甲捏胚部,稍费劲;水分在18%20%胚部凹下,很易齿碎,外观有光泽,用手指甲掐胚部不费劲。水分在21%22%,胚部不凹下,基本与胚乳相平,牙齿极易破碎,有较强的光泽,用手指甲掐后能自动合拢。水分在23%24%时,胚部稍凸起,光泽强,水分在25%30%时,胚部突出明显,光泽特强。用手掐胚部有水渗出。水分超过30%的玉米籽粒呈圆柱形,用手指压胚部有水渗出。水分超过30%的玉米多数是由于成熟度较差,没有进入成熟期,当水分降到14%15%以内时,就会出现脱皮现象,胚乳组织疏松,角质胚乳很少。

11、3.7玉米中的抗营养成分直链淀粉玉米中能量主要以淀粉的形式存在,淀粉常以白色颗粒状态存在于细胞中,叫淀粉粒。淀粉粒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有秩序集合而成,直链淀粉在内,支链淀粉在外,表面有少量蛋白质(主要是醇溶蛋白)、脂肪酸和磷酸。淀粉粒具有结晶性。玉米淀粉粒大小为4m 26m,平均为15m(李浪等,1994)。在显微镜下,玉米淀粉粒大部分呈压碎状的多角形,角不如大米淀粉粒的尖锐,稍带圆形,在玉米籽实顶部的淀粉粒呈球形(何照范等,1990)。淀粉粒在4555的水中即可发生膨胀和溶解。其实质是氢链断裂,淀粉粒消失、淀粉螺旋链松散,此过程称为淀粉的糊化,糊化淀粉的可消化性增加。玉米糊化温度为6458(何照范等,1990)玉米淀粉中含有约28的直链淀粉和72%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是抗性淀粉的一种,它在小肠中不被消化,但在大肠中可被大肠菌群发酵利用。因此,抗营养物质直链淀粉的含量高低直接关系到玉米的消化利用率。烘干干燥的新玉米,由于淀粉变性,直链淀粉增多,会降低消化率。玉米是具有后熟生理的作物,其后熟期大概需要2周3周。因此新收割的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很高,要储存一段时间,经过后熟期才可以使用。后熟期过后,进入陈化过程,水分降低的同时玉米淀粉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储存越久抗性淀粉含量越高,此时要注意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尽量减少玉米的储存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