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469050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孙权劝学导学案(老师用)年级:七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黎长雪 审核: 领导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掌握文言字词。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3.人物塑造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4.理解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习有益于人格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和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学习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预习导航】1、熟悉三国人物:吕蒙(178219),三国吴国名将吕蒙,字子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

2、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不久病死。孙权(182-252)即吴大帝,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公元229-252年在位。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苏轼:亲射虎,看孙郎;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鲁肃(172217),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不但治军有方,名闻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2、 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

3、调整倒装句子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3、走近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 (朝代)、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 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记载了从 战国 到 五代 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4.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卿(qng )涉(sh )邪(y )孰(sh )遂(su )岂(q )更(gng)5.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权谓吕蒙曰: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

4、当道,当权。 辞:推托。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过寻阳:到。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见事:认清事物。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肃遂拜蒙母:于是,就。5、翻译下列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即更刮目相待。 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课堂流程一、教师导入二、明确目标:由组长带领

5、朗读教学目标,铭记目标三、预习展示:1、每组选三个同学展示。2、各组点评。3、齐读,加强识记四、课堂自主学习 (一)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小组活动:、推选一位同学负责读课文一遍 、其余同学边听边在书上圈出你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的字词; 、读完后,大家把圈出的字词正音。方法链接:如何读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停顿?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二)、二读理解大意 小组活动:1.组长分工,组内成员轮流作口头翻译,并指出个人翻译部分里的重点词语2.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他翻译的不足。3、向老师提出疑难。友情提示:疏通文意时要利用

6、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会圈点勾画。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保留不用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三)三读朗读竞赛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小组内逐句揣摩三位人物对话时的心情、语气。展示交流:【温馨提示】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双重否定句,表强调语气,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E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在上述基础上,小组内先分角色朗读课文,用现代文表演人物对话。小组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比比看哪组表现得好。(四)品读合作探究1、轻声朗读,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本文情节。(用原文回答)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吕蒙就学,鲁肃称赞: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或叹)学2、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哪个词最关键?(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

8、”的呢?请找出孙权“劝”的语句,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A、讨论、模仿:“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责备、不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言辞恳切)B、人物形象点拨: 言为心声,从人物的语言就能反映出他内心的想法。从这番劝说中,可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部下、好学、善劝)3、孙权劝学的结果如何?试找出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并揣摩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请同学朗读鲁肃与吕蒙的对话。A、讨论、模仿:“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讶、赞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9、之晚乎!”(自豪、自得)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模仿语气朗读。B、人物形象点拨: 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敬才、爱才) 吕蒙能听从劝告“就学”,从昔日的“吴下阿蒙”到如今的“刮目相待”,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别人意见,好学。)友情提示:学会逐步深入品读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从而体会人物形象这种学习方法。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前后的变化,请大家找出。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表示用新眼光看人。另眼相看,用新的眼

10、光看待。5、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的学习,最终让同僚刮目相待,学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伤仲永。比较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方仲永:天资聪颖不使学泯然众人吕蒙:不学学学有所成我们自己:必须学习,方能成长为有用之才五、积累延伸: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又知道哪些?总结:人的一生中,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能够天天让老师刮目相看!六、练习检测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划线字。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

11、辞 见往事耳 了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

12、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成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 赠言共勉: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附:读书名言警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身说法:现指以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例来说明某种道理。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