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8467921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题(古代诗歌赏析)模块内容汇编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年一2011年,湖北高考语文试卷题型第14小题【 古代诗歌赏析 】模块内容汇编解析:湖北卷的古诗鉴赏题,06年、07年考的是两首唐诗、08年考的是一首宋词、09年考的是一首宋诗、10年考的是一首宋词、11年考的是两首宋诗。06年一11年湖北【高考语文】卷第14小题题型【06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07湖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08湖北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3、。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阀“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 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09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

4、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10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2)此词多处

5、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春日秦

6、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

7、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12.(7分)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13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

8、,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06湖北卷】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中景或物的形象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诗歌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本题就一定结合全诗的主旨。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

9、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附:(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 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

10、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1丹阳郭:地名。唐天宝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江苏丹阳县)。二

11、者地理位置相近。(二)暮春浐水送别送别赏析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 ,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绿暗红稀出凤城 ”。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 绿暗 ”;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 ,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还是这个“ 古今情 ”逗出了三 、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 ,潺潺、湲

13、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 ,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 ,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14、”。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 ,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07湖北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08湖北卷】(1)(4分)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