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46696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淄博实验中学卢慧媛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2、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教学过程:1、 导入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2、 明确教学目标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家都做过预习了。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4、 细

2、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作者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

4、一根藤枝上面”。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 (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

5、进行抗争。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5、 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作者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还有没有呢?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

6、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

7、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

8、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

9、于倒下了(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作者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6、 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小

10、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作者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

11、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