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崛起 .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465714 上传时间:2024-0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之崛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秦之崛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秦之崛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秦之崛起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之崛起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之崛起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乱世与秦之崛起在人们的意识中,秦国是一个黑色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他的崛起独立于山东诸国之外,开创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强国道路。即使在今天在大多数热眼中他依然充满了神秘,对于其统一的过程更是充满了非议,总是认为残酷与杀戮是其唯一的道路,而他统一之后的短暂的生命,也佐证了这种认识。但是通过读这部史书,我清醒的认识到秦国的强大及其灭六国制一统,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残酷和杀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基于秦国强大的实力,。在那个以实力为尊的时代,这才是秦人的本钱。 一商君变法,霸业奠基秦国自从春秋时代秦穆公选贤任能,秣兵励马成为五霸之一后便一点一点的衰落下去一直到秦献公即位,此时的秦国已经沦为当时的二流诸侯

2、,贫弱不堪,而其主要对手魏国经过李俚吴起的变法已经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中原的霸主,对秦作战夺取了函谷关武关河西高原的大片土地幸亏秦献公的勇武和老亲人的顽强,才堪堪抵住魏国的蚕食,但在在争夺河西高原的一次战斗中,秦献公被毒箭射中,不久就撒手人寰,嫡长子赢渠梁即位,也就是自此以后六代秦王的励精图治,使秦国统一了中国,而这奠基之曲便由秦孝公渠梁和卫鞅共同谱写,。孝公即位之初分化六国分秦的图谋,剿灭西部戎狄的叛乱后,使秦国获得了一段难得的稳定期,同时向天下广发求贤令,在求贤令中历数穆公以后行政的弊端,和君王的昏聩,并且郑重承诺愿与能使强秦之人共享秦国,引来了许多山东士子,其中包括卫人卫鞅,卫鞅由

3、于在魏国的不到重用,便入秦想开创一番伟业,为了试探孝公是否有变法之心便三次面见秦王,先用王道之政,儒家仁政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考验秦王的强秦决心,在确定秦王的变法决心后,向秦王孝公首先分析了山东三强国魏齐楚变法的弊端,卫鞅认为山东三强国的变法方式的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魏国在文侯武侯两代是蒸蒸日上,真正强盛,自魏罂称王,魏国便每况愈下。齐国是这一代齐王强盛,之后必然衰弱。楚国则自楚悼王以后,一直是外强中干,不堪真正的一击。即或以目下正在变法之中的韩国而言,也是一代之强,甚至不出一代便会逞衰落之势。此中根源何在?其一,变法不深彻。李悝助魏文侯变法,以废除井田、奖励农耕、

4、兴旺田业为主,疏忽了军制、吏制、爵制、国制、民制之全面变法。齐国韩国则更是粗浅的整军治吏之变法,没有深彻的再造翻新。楚国之变法,因吴起惨死而中途夭折,对旧世族只有些须触动,更休提深彻二字。其二,法令不稳定,没有留下一个国家应当长期信守的铁律。前代变法,后代复辟,根基不稳,必然是兴也忽焉,亡也忽焉。有此两大缺憾,岂能强大于永远?又岂能成大业于千秋?惟其如此,三强四国不足以效法,秦国要强大,就要从根本上强盛!”经过这一番惊世骇俗的剖析,孝公大为震惊,此时卫鞅又趁机拿出治秦九论,即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

5、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如此则民富国亦富。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

6、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自此以后秦国开始了二十余年的深彻变法,而君臣二人也是同心同德互相视为知己,秦国也是在变法后打败魏国后获得了大于天下的实力与门户。虽然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老氏族诬蔑谋反惨遭车裂酷刑,但随后的秦王嬴驷用铁腕铁血剿灭世族与部族的叛乱,维护了秦变法的成果。从而更加巩固了强国根基。 继往开来,举国同心如果说孝公与商鞅为霸业奠基,那惠文王,张仪与司马错,便是为开疆扩土,使秦国真正的走出函谷关,开始了加入逐鹿中原的征程。张仪入秦提出了抗衡苏秦与山东六国的合纵连横奇策,并且以身犯险不顾艰辛的不断出使六国用自己的机

7、智权谋之术分化六国的同盟,为秦国谋利益,而身为大将的司马错用长途奔袭奇袭平灭巴蜀,是秦国成为像楚国一样的大国,。在其后来者之中又是名将命相辈出楚人魏丹,甘茂,范雎,吕不韦,李斯,王绾,蔡泽,没有一个奸佞 ,小人,而武将更有白起,蒙桀,王陵王乾蒙恬,李信,王翦,王贲 ,等,再加上此后的历代秦王没有昏聩,即使体弱短命,也不误国,是秦国始终保持强盛的国力,反观山东六国确实另一番景象昏君佞臣当道误国误民,诛杀忠臣。即使有过变法,也不深彻,最终越来越衰败,被强秦吞灭。而秦国的强大之路到如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如果要使国家富强,首先便是依法治国,法为根本,令行禁止,只有人人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有一个良

8、好的国家秩序,其次是为政为民,时刻从民众的角度着想,只有人民认可才能是国家从根本上得到稳定最后就是与时俱进以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开展外交,不卑不恭独立自主。走上复兴之路。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政治上的混乱,诸侯分争也使得周礼崩坏,百家齐出,各自宣扬自己的主张与学说,很现实的是作为后世主流的儒家学说,在那个时代却显得很尴尬,孟子,虽然很受人尊敬,但他的治国主张,却没有被任何一国采纳,儒家学派的弟子空游走,显得很狼狈。而墨子的学说受到许多士农工商的推崇,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也确实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但我认为在当时最为耀眼的当属法家,因为在那个以实力为尊的时代,只有富国强兵的学说才能获得明君的支持,魏文侯支持

9、法家鼻祖李俚和吴起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的中原霸主,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为秦国霸业奠基,后来的李斯和韩非,同样是法家名士,李斯辅佐嬴政统灭六国,而韩非虽然没有是韩国强大,但是他的主张却是真正的法家学说的旗帜人物,他的主张至今仍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另一个能够在当时呼风唤雨的群体就是纵横家,他们也是我最为佩服的群体,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以抗秦,虽然他知道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秦国的威胁,我想他的他的本意也是为六国争取一段安全的时间从而向秦国那样深彻变法,富国强兵,与秦国共争天下。但是六国的腐朽已深入骨髓,风气糜烂,他也被刺杀而死,而他的对手也是他的知音张仪成为秦国的第一位丞相,凭一张利口游刃与

10、六国之间,为秦国或取了最大限度的优势实在令我佩服。 四君子的启示战国有名的四君子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和孟尝君田文,都以忠义,惜才,爱国,著称,而在其他方面也是各有千秋,最初在苏秦提出合纵时就鼎力支持,但是随着苏秦的被刺身亡,合纵瓦解,他们也开始各自为战,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而各自的命运也是起起伏伏,几经起落,春申君被刺杀,信陵君被罢黜客居赵国多年,最后也不被重用,孟尝君也被罢黜感叹世态炎凉,想象他们如果成为各自的国君,也许战国的历史会被改写吧 ,他们有许多能改写历史的机会,但他们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但我认为那是愚忠,国家都会被吞并,却依然顾及自己的名誉,而沉默。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