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4653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澧县澧澹乡中学 蒋训科内容提要:如何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呢?一、德育活动是土壤。二、平等沟通是桥梁。三、生活空间是关键。“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艺术,但愿它们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关键词:追求 教育境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一直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说教、灌输传授等是德育的主要方法。因而,德育的痕迹十分明显,德育的实效大打折扣。与此相对的,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方式,它要求教育不能居高临下,不可师道尊严,不要枯燥说教,不宜呆板灌输。要的是民主平等,要的是自主渗透,要的是走进学生心灵。那么,如何去追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呢?一

2、、德育活动是土壤。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育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的内在品质的,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获得规则,这比多少话语都管用。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便开展了“体验残疾”的活动。有的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生活,感受盲人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灯,以前总嫌妈妈唠叨的学生选择了体验盲哑人的生活,顿觉妈妈的唠叨是那么亲切;爱取笑别人残疾的同学绑上自己一条腿,拿起拐杖时,才体验到残疾人心灵的痛苦与创伤。在活动时,大家虽然模仿的角色各不相同,但都获得了一个共同感受:残疾人生活不容易。在体验交流会上,大

3、家争先恐后地讲述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自学成才的张海迪、乐观进取的桑兰、身残志坚的戴碧容,这些榜样深深地打动了每名学生的心,从此以后,歧视、取笑残疾人的现象没有了。大家都自觉行动起来,与学校的智残、体残儿童结成手拉手伙伴,帮助他们料理日常生活和学习。就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活动,让每个参与者感受到了身体健全的幸福,也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这样的教育,把教育者的意图蕴藏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教育。当然,德育活动是没有模式可循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其中,德育活动这片土壤,就会永远鲜活,永远年轻。二、平等沟通是桥梁。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相互沟通,人格与人格的

4、对话。这种沟通与对话必须是平等的、亲切的。可是,一段时期以来,这些还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教育者过多的注重自己的身份、地位,把受教育者当成接受道德观的容器,将自己的道德意志一股脑儿地塞进里面。更有甚者在受教育者面前指手划脚、盛气凌人,由于“话不投机半句多”,师生关系成了猫与老鼠的关系,警察与小偷的关系。长期以来,教育者以这种居高临下,以强对弱的对话方式为武器,一厢情感地塑造着自己想要的那种理想模式,其结果往往费力不讨好,甚至让我们大失所望。其实,缺乏平等对话的德育,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人格尊严、有思维、有感情的人,他们同样需要情感雨露的滋润,需要理解和真诚的交流

5、。“情”的投入十分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源于平等,源于沟通,如一位教师第一天上课就搬掉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位教师听到学生叫自己的名字,她干脆将名字写在黑板上,向学生动情地讲述自己名字的含义,以及里面包含了父母多少希望,随即召开了一次“我的名字”的主题班会。这样一来,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近可信赖的,他们有困难愿请老师帮忙,有苦闷愿找老师倾诉,老师讲的道理学生能接受,老师指出的缺点学生能改正,相反,老师整天板着面孔训人,学生就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终归是可笑的,都是不可能的。三、生活空间是关键。教

6、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健全的人,为他们日后的生活服务。也就是说,儿童日后必须走向生活空间,融入社会。那么,现在的德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增强与社会生活的亲密接触。可是,现在的德育还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一是“智育第一”的观念在教育者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出于让学生远离“红尘”,免受感染的“良好”愿望,因为“社会是个大染缸”。三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免得自讨苦吃,自寻烦恼。这样一来,学校德育的场所就封闭在校园里、课堂上。殊不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活动与在床上学游泳,在黑板上教耕耘没有什么两样。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就意味着落后,上岗就面临着淘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空间的肥沃土壤,才具有顽强的

7、生命。如一所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展了“百货商场看百货”体验教育活动。学校选择当地一家规模较大的商场为实践基地,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大家仔细观察商场平面图,电脑导购系统,出入口标志及其它警示标志,了解商品分类特点以及烟酒副食、文化用品、五金家电,针棉织品等大小百货的陈列位置。在商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他们学会了如何从商品的包装颜色、生产日期、批准文号、防伪标识等方面鉴别商品的真伪优劣。部分学生还当上了售货员,站了一天的柜台,腰酸腿疼,却“百问不厌”,“百拿不烦”,没有人叫苦叫累,培养了自立自强,助人为乐的好品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艺术,但愿它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