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修辞用.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46415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常见修辞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常见修辞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常见修辞一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二)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词语)组成。(三)构成比喻的关键: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1)同类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2 )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3)表示想象。例如: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4)表示列举。例如: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

2、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例如: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霞光与鲜花之间没有相似点,所所以不是比喻句)比喻的种类 (1)明喻。(2)暗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2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1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2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

3、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二 比拟 (一)概念: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的一种修辞格。 比拟的种类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2指导员讲得正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

4、物)的特征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三借代 借代

5、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材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来讲白发对青铜。 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作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枪杆子里出政权。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借代的作用 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

6、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与不同点。1.相同点:他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的本体不出现。2.不同点:1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改为本体,其只带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2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3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四夸张 (一)概念: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格。(二)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故

7、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例如:(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1)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3)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四)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五)运用夸张应注意以下三点。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下面运用的夸张就

8、不合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五 对偶 (一)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两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对偶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

9、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三)对偶的作用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

10、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四)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六 排比 (一)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如;狂风吹不倒

11、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排比的种类 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七设问 (一)概念:“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八 反问 (一)概念: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

12、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九 反语:就是说反话(正话反说、反话正说)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13、例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十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十一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例如: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还有晴(情)2.语意双关。夜真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十二 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

14、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的更坏。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十三 通感 通感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可分为形容的通感(如例1)和比喻的通感(23) .例如:1红杏枝头春意闹2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也不仅是感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十四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5、。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十五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六.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十七.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