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462588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童文惊满座半山亭名播四方.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童文惊满座 半山亭名播四方晚清重臣张之洞半山亭记赏析摘要:晚清重臣张之洞,幼年才思敏捷,笔调秀逸,下笔有神。十一岁在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即席作半山亭记,仿欧阳修、范仲淹文例,颂其父张锳为官政绩。童心中有“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有“与民同乐”的拳拳之意。文章文采飘逸,气韵生动,意境雄壮开阔,恬静优美,文藻华丽,比喻博富,蕴涵睿智与哲理。关键词:半山亭记 近代作品 作品赏析 初唐四杰中最年轻、成就最高的王勃,素有神童之称。唐高中上元二年重阳,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文惊四座,被洪洲都督阎伯屿称之为“奇才”。然而,晚清重臣、有“书生相国”之称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年仅十一岁

2、就写出了文笔优美的半山亭记同样震惊四座,却鲜为人知。一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芗涛、香涛,晚号壶公、抱冰,别号香岩居士、无竞居士。原籍直隶(今河北)南皮。父张锳历任贵州贵筑、威宁知县,古州同知,兴义府知府,署黎平、遵义二府及贵西、贵东道,计三十余年。张之洞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六洞桥,四岁时随父来到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张锳出身微寒,颇知民间疾苦和政治流弊,任兴义知府时,廉洁奉公,治盗安民,积谷赈灾,为学育才。张锳又精心教养其子,为张之洞等子侄礼聘了三位先生,教授儒学、经学、诗赋、画艺。童年时的张之洞养成了勤勉攻读的习惯,他读书“非获解不辍,篝灯思索,每至夜分,倦则伏案而睡,既

3、醒复思,必得解乃已”。他八岁读完四书五经,十岁开始习作诗文。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知府张锳见招堤年久失修,就出资将招堤加高五尺(约1.67米),于堤东海子遍植荷花,又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一座。半山亭落成之时,张锳大宴宾客,仿滕王阁故事,邀宾朋以翰墨记其胜。席间,宾朋个个摩拳擦掌,欲显身手。这时,张锳十一岁爱子张之洞凭栏纵目,只见云峰耸立,荷花婷婷,虹桥倒影摇弋。他顿觉心旷神怡,一时间豪兴如涌,奋笔写下:“万山辐凑,一水环潆,雉堞云罗,鳞原星布者,兴郡也。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秋水澄空,红桥倒影者,招堤也。缘是数里,蒹葭苍苍,有阁巍然,峙于岩畔者,魁阁也。穿绿阴,梯白石,禅房乍转

4、,画槛微通,石壁一方,茅亭三面者,半山亭也。作亭者谁?吾家大人也。翠萝红蓼,罗列于轩前;竹榭茅檐,欹斜于矶畔,太守之意,得之半山,而志以亭也。岁在壬寅,家大人先守是郡,文风雅俗,焕然一新,固常与民同乐者也。夫其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由是常徘徊于此阁,以寄胜概;而亭未有焉。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已毕具于目前。盖天钟灵于是,必待太守以启之也。爰乃建亭于阁之东偏,古径半弯,危廊数转,不崇朝而功成,易如也。每当风清雨过,岩壑澄鲜,凭栏远眺,则有古树千红,澄潭一碧,落霞飞绮,凉月跳珠,此则半山亭之大观也。且夫画栏曲折,碧瓦参差,昭其洁也。烟光挹翠,竹影分青,昭其秀也。松床坐弈,筠簟眠

5、琴,昭其趣也。分瓜请战,煮茗资谈,昭其事也。若夫柳岸晓风,芦花残月,云腾碧嶂,日落深林者,亭之朝暮也。水绿波澄,莲红香远,月白风清,水落石出者,亭之四时也。沙明荷净,舞翠摇红,竞秀于汀沚者,亭之晴也。柳眉烟锁,荷盖声喧,迷离于远岸者,亭之雨也。晴而明,雨而晦,朝而苍翠千重,暮而烟霞万顷,四时之景无穷,而亭之可乐,亦与为无穷也。至若把钓人来,一蓑荷碧,采莲舟去,双桨摇红,渔唱绿杨,樵歌黄叶,往来不绝者,人之乐也。鹭眠荻屿,鱼戏莲房,或翔或集者,物之乐也。衣带轻缓,笑语喧哗者,太守游也。觥筹交错,肴核杂陈者,太守宴也。觞飞金谷,酒吸碧筒,宾客纷酬,杯盘狼藉者,太守欢也。题诗励士,把酒劝农,四境安恬

6、,五谷垂颖者,则太守之真乐也。俄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者,太守归而众宾从也。是则知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者,禽鸟也。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民之乐者,众人也。乐民之乐,而能与人、物同之者,太守也。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岳阳之楼,晴川之阁,不有崔、范之品题,则巍观杰构,沉沦于湖滨江渚矣。是地也,不逢太守,则锦谷琼花,不现其佳境矣。为此亭也,则胜迹不令就荒,名花俱能见赏,凡夫出尘拔萃,必无沉滞而不彰矣,所以谓之与民同乐也。不志其佳,使花香山翠湮于野塘,不传于奕世,是贻林泉之愧也。故挥毫而记之,犹恐未能尽其致也。道光二十有八年七月既望,南皮十一龄童子张之洞香

7、涛撰。”七百九十余言的半山亭记一气呵成,文采飘逸,气韵生动,落笔有神,在座的宾朋大为震惊,面面相觑,连连击掌叫绝,异口同声地称张之洞为“神童”。二全文虽是仿学,套用欧阳修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笔法,颂其父张锳为官政绩,极尽夸耀之能事,叙写光宗耀祖的决心,抒发凌云壮志的情怀。但作者却自有发挥与升华,更为难得的是,童心之中,竟有“德及则信孚,信孚则人和,人和则政多暇”的政治见解,有“与民同乐”的拳拳之意。六段文字,意境雄壮开阔,恬静优美,生机勃勃。文章第一段以华美绚丽的语言,先总写兴义府的雄伟秀美。山环水绕,城墙若隐若现,田野星罗棋布。既而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半山亭周围的景致。青山耸

8、翠,绿柳云烟,池水澄碧,长空瓦蓝,虹桥倒影摇弋,荷花婷婷,这就是招堤。据兴义府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义府游击招国遴,为消除陂塘海子水患,始倡捐银筑堤,振兴农事,救民于水火,几经筹措,历时数载终于建成长堤,乡人里正为感招国遴功绩,遂取名为“招堤”。以后,人们在陂塘海子里遍植荷花,山景与招堤的景色相辉映、相陪衬,让人终觉天连水茫,山接天帏,酝成一幅青色与乳雾相渗透的卷轴山水画。张之洞以独特的视觉,给景物着色,“碧”、“青”、“红”“绿”等色彩字词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在对半山亭的描写中,张之洞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一步一景,向读者依次展示了魁星阁、禅房、画栏、茅亭等新建景致,

9、这样有远有近,有面有点地描绘景物,使文章错落有致。文章由写景入手,继而指出“半山亭”得名的缘起,叙写张锳为政清廉,政通人和,民风淳朴,学风日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由于太守施德治,与民同乐,人民安居乐业,太守才有闲暇在山水间寄托自己的德治情怀。文章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情色彩的描写又有力地衬托了下文的议论。文章第三段文藻华丽,比喻博富。雨过天晴,这里的山岩格外清鲜,凭栏远眺,古树干红,湖水碧波荡漾,晚霞绚丽多彩,秋月朗照,荷叶上跳动的水珠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半山亭画栏婉转曲折,亭上的青瓦错落有致;云涌雾漫的半山亭翠绿可人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招堤景物的秀美,特别是“凉月跳珠”这一特

10、写镜头,富有情致和生活韵味。作者多次变换立足点,由远而近,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对半山亭四时风光的描绘极富层次。芦花在月光下飘舞,晨雾在山林中升腾,夕阳从树林中退去,这是半山亭早晚之景。春天湖水碧波荡漾,清澈澄清;夏日荷花竞相绽放,馨香醉人;秋夜皓月银辉洒地,清风送爽;冬季湖水退去,沙石隐现,这是半山亭四季之美景。湖水清澈见底,荷叶碧绿洁净,荷花随风摇曳起舞,像是与小洲上的绿草红花争奇斗艳,这是半山亭晴天之秀。烟雾笼罩着翠柳,雨滴打在荷叶上声声作响,远岸的景色若隐若现,这是半山亭雨中之象。晴天视野开阔,雨天阴暗不明。早晨的景色锦绣千重,傍晚云雾在晚霞中更加壮美读罢此段,让人感

11、到云霞满纸,绿水涤心,荷香沁脾,美不胜收。作者把半山亭秀美之景,描写得如此完美,既有晴天之景,也有雨天之景;既有早晨之景,也有傍晚之景;既诉之于读者的视觉,也诉之于读者的听觉和嗅觉,令人赏心悦目。本段语句整齐优美,骈散结合,整齐而错落,声调铿锵,抑扬顿挫。文章第四、五两段叙写祥和的“宴乐图”,与第二段太守施德治,与民同乐相照应。体现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最后一段作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美的事物不会单靠自身就会美的,是因人才得以扬名天下。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的清湍修竹,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岳阳楼和黄鹤楼,如果没有范仲淹和崔灏留下的传世佳作,纵使再有壮观、独特的构造,也同样被埋没在湖泊江河的岸边。而这个地方如果没有遇到太守,那么再有锦谷琼花,也不会显现出它迷人的胜景。作者以实例作出“美在关系”的理论判定,十一岁孩童有此睿智的见解实在可贵。 总之,半山亭记文采飘逸,气韵生动,意境雄壮开阔,恬静优美,文藻华丽,比喻博富,蕴涵睿智与哲理。 林建曾、肖先治等编贵州著名历史人物传,贵州人民出版社,第237页,2001年10月。 冯天瑜、何晓明著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1页,1991年12月。 赵煦、刘光书主编盘江奇葩安龙,贵州教育出版社,第47-49页,2008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