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三).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845831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评价检测(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评价检测(三).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评价检测(三)第四学习主题(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哪一个最能准确地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A.文明初露曙光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繁荣与开放【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故选C。2.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精兵十万,骑万匹”,但曹操却能大

2、获全胜,你认为曹操取胜的原因主要在于()A.采取正确计谋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人民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探究能力。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故B项错误;两者都是军阀,故C项错误;D项是客观原因,故选A项。3.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占据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由此可判断“志”应为统一天下。4.下列对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

3、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B.曹操对孙刘联军根本不屑一顾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D.曹操势力弱于孙刘联军【解析】选D。赤壁之战中,致使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战败的原因是曹军不习水战;曹军中疾病流行,降低了战斗力;孙刘联军战术正确;曹操骄傲轻敌,战术失当等。5.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A.曹魏B.北魏C.东魏D.西魏【解析】选A。“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是曹丕建立,又称“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6.右下图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示意图,该政治局面最终形成于()A.吴国政权建立B.蜀

4、国政权建立C.魏国政权建立D.赤壁之战【解析】选A。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随着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由此可知该局面最终形成于吴国建立。7.三顾茅庐、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这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都与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关,他是()A.曹操B.诸葛亮C.周瑜D.孙权【解析】选B。东汉末年,刘备听说诸葛亮是难得人才,便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辅助。“七擒七纵、空城计、借东风”均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治理蜀国时发生的典故。8.人们总是以“鱼米之乡”来形容江南地区,今天这一地区的经济仍然非常发达。三国时期,为这一地区的开发作出突出贡献的

5、人有()北方南迁的人南越人山越人鲜卑人A.B.C.D.【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三国时期,饱受战乱之苦的北方人携带着工具、种子等大批迁往江南,和当地的山越、南越等民族一起,以自己艰辛的劳动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北魏,北魏统治区域在北方。9.下列有关南方开发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孙吴政权屯田开荒,促进了江南农业发展B.吴国造船技术已达较高水平C.诸葛亮治理蜀国,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汉中地区得到初步开发D.东晋时期,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通过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得到初步开发。故本题应选C项。

6、10.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为台湾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A.曹操B.刘备C.卫温D.诸葛亮【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过夷洲,即今天的台湾。11.(2013连云港学业考)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和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大量劳动力等,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B、C、D和图片没有直接联系,故可排除

7、,答案为A。12.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A.小麦B.玉米C.水稻D.白菜【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小麦最初在北方种植,这一时期推广到了南方。13.“china”是“瓷器”的意思。制瓷技术是中国祖先在制陶技术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右图中的瓷器出现在()A.东汉时期B.三国时期C.西

8、晋时期D.东晋南朝时期【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的“青瓷莲花尊”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反映了当时制瓷技术有了很大提高。14.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十朝都会”之称。历史上它曾是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县城,它的变化成为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南京这种变化发生于()A.战国B.秦朝C.汉朝D.三国两晋南北朝【解析】选D。东晋南朝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的商业和城市也繁荣起来。建康成为南朝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15.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内迁”。下列哪一个民族不属于此类()A.匈奴B.鲜卑C.

9、羯D.山越【解析】选D。从东汉末年起,北方和西北的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而山越属于南方的少数民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和分裂交替,下列几次统一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曹操统一北方西晋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再现和判断问题能力。出现于3世纪初;出现于3世纪末;出现于4世纪30年代末。依此便可排序为,故选C。17.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A.平城B.洛阳C.建康D.长

10、安【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18.下列是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B.C.D.【解析】选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从而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依此判断,正确的选项为C项。19.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

11、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是()A.北魏孝文帝B.汉光武帝C.汉武帝D.秦孝公【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迁移的能力。北魏孝文帝时期,在北方黄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和经济的发展。B、C两项的措施是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其范围超出黄河流域。D项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确立了封建制度,但不是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20.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

12、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本题选D项。而A、B两项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内容,C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均与题意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一方,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丕等。()(2)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进入益州。()(3)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治理蜀国,采取措施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分

13、布,形成了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的格局。()(5)北魏孝文帝完善学校教育制度,让更多的鲜卑贵族子弟系统学习鲜卑文化。()答案:(1)(2)(3)(4)(5)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识图联想】(1)将字母代表的国家填写在下面横线上。(6分)A.;B.;C.。【应用创新】材料一“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南阳武侯祠联材料二敕勒川

14、,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民歌敕勒川(2)根据材料一对联并结合图一,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3)根据图二和材料二,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在川蜀之地,吴国盘踞江东,依此可知A是魏国,B是蜀国,C是吴国。第(2)题,由“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武侯祠”等有效信息,便可判定该人物是诸葛亮,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第(3)题,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材料二的诗歌本为鲜卑语,后鲜卑语消失,被翻译成汉语保存下来,是民族交融的结果。答案:(1)A魏;B蜀;C吴。(2)诸葛亮;赤壁之战。(3)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会有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