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453759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

2、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

3、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

4、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点面结合 : 如江

5、雪 声色结合、对比:明与暗、昔与今、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

6、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借代

7、: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浓墨

8、重彩: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行云流水: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含蓄蕴藉:整散结合: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答题格式(要点)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内容作用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关于句子的表达

9、效果提问方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 +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要注意“通感”手法

10、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提示(要点)概括内容作用提示主旨作用。线索作用 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

11、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

12、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

13、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

14、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奇妙的对联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必修二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