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448857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与思考.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版教学内容新世纪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我首先考虑的是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对分数有哪些新的认识,据此,确定本节课的目标,设计教学环节。1.谈话导入,回顾分数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在组织学生进行“拿铅笔”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样是12,拿出的铅笔数为什么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探求新知,理解意义。通过充分交流解决上述问题,缘由就在于原有的铅笔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然后,通过“说一说”的活动,联系“三个图形的12”等情境展开交流,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

2、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结合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实现分数的再认识及重难点的突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练习反馈,提升认识。结合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培养学生估计与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5.回顾反思,交流收获。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的经验。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今后的教学。第一稿教学设计后的网络研讨我把第一稿教学设计放在新世纪课程中心的网络教研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主要有以

3、下几条。1.如何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网友们认为,教材设计了“拿铅笔”“看书”等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而且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从而让学生体会分数具有相对性。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设计拿铅笔的活动中,我让三个学生到前面拿铅笔,参与活动,其他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大家觉得这个设计并没有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以下两个修改建议。建议一: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不同数量的铅笔,课上让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铅笔数量的12,并说一说自己拿出的铅笔有多少支。接着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每个学生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分组

4、讨论,得出结论。建议二:不提前准备,课上让学生拿出自己铅笔盒里所有铅笔的12,每个学生都说一说自己拿出的铅笔有多少支,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但是,这两种设计可能会出现学生手里的铅笔数量是奇数支,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铅笔是奇数支的话,就去掉一支。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全员参与,能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大小就不同。2.“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6个小组的操作与汇报有实效性吗?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6个小组,每2个小组铅笔总数一样多,主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的小组拿出的铅笔数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从而体会分数的“分数的再认识”教学

5、设计与思考张彤网案教研例络专辑16网友刘锦霞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创设情境的活动中,没必要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来拿铅笔。如,第一、二小组铅笔总数相同,拿出总数的12,结果是拿出的一样多。而这种整体相同、部分也相同的情况,在三年级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知道。这里的“分数的再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在不同的整体中,同一个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分6个小组进行操作,展示汇报耗时多,而且主题不突出,每组只有小组长有机会动手做。因此建议给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我的思考在认真钻研教材和听取网友意见的基础上,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

6、特点。但我保留了分成6个小组进行学习汇报的环节。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二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造成认知冲突。基于网络教研的终稿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回顾意义1.用分数表示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并试着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设计意图】理解分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分子、分母各自表示的意思。2.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14和34。【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如果14和34所对应的整体不同,14表示的数量可能比34表示的数量还多,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小组活动: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从铅笔盒中拿出铅笔总数的12。2

7、.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各小组汇报铅笔总数和拿出的铅笔数及拿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矛盾,虽然都是拿出铅笔总数的12,但是拿出的铅笔数有些小组相同,有些小组不同。三、探究新知,理解意义1.解决问题。(1)都是拿出铅笔总数的12,为什么拿出的铅笔数有些小组一样多,有些小组不一样多呢?(因为铅笔的总数有些小组一样多,有些小组不一样多)(2)为什么有的学生拿出的铅笔数多,有的学生拿出的铅笔数少呢?(因为铅笔的总数有的多,有的少。如果铅笔的总数发生变化,拿出的铅笔数也就随着发生变化,铅笔的总数很关键)【设计意图】因为每盒中铅笔总数可能相同或不同,所以铅笔总数的12就可能相同或不同。对于“12”这个分数

8、而言,由于所对应的整体相同或不同,所以“12”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可能相同或不同。通过情境,学生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2.讨论与交流:在拿铅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的地方?(6个小组学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也就是说,拿出的1份是这个整体的12)3.说一说。下面各图形的12,他们的大小一样吗?【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部分的大小也就不一样。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四、练习反馈,提升认识1.笑笑喝了她这杯饮料的13,淘气喝了他这杯饮料的13,谁喝得多?(杯子大小不同)【设计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3,由于整体有可能不同,所以喝的13的多少也可能不同。2.强强喝了一杯饮料的12,妈妈喝了剩下饮料的12,他们谁喝得多?【设计意图】体会同样是喝一杯饮料的12,由于整体不同,所以喝的12的多少不同。指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3.为帮助四川地震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自己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五、回顾反思,交流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上、学习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