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445770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审题技巧类:方法技巧论[来源:学优高考网3637248](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审题技巧类:目录1、审题技巧类信息获取“四处”寻找,题干、设问、教材“三者”关照22、审题技巧类掌握审题万能公式,确保答题答到点子上53、审题技巧类找题眼,审关键词,缩小答题范围解题更高效84、审题技巧类细审设问,明确答案来源,扼住答案的“信马由缰”11审题技巧类信息获取“四处”寻找,题干、设问、教材“三者”关照增分策略指导第一处: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在找取每段每句的含义时,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这是信息的集中表现,是解题时所要用的重点;特别关注材料的介绍和出处,它能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第二处:从材料与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关联,确定了材料与教材

2、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便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了,解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还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第三处: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读材料时要想着设问,把设问与材料内容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的行文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的重要信息,以纠正在答题时抛开材料或设问、随意发挥、答非所问的错误倾向。第四处:从材料之间逻辑关系挖掘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或“隐形知识”是指隐含在材料中,或材料之间不易为人注意,也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知识。有时标点符号就是非常重要的提示,分号往往把材料分成几层内容,破折号往往表示解释与延伸,省略号往往代表段落的划分。设问中往往含有解答的

3、方向性提示,更包括材料之外的隐性知识。典型案例展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国别时间英国德国美国1870年32%13%23%1900年20%17%30%1913年14%19%36%材料三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这种发展趋

4、势的主要原因。(8分)阅卷话得失点评从材料内容本身提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与课本的关联找取相似点,从材料内容与设问的角度找取相关点,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隐性知识,是解答非选择题的有效途径,平时应注意领悟,提升规范答题能力。考生甲:(1)忽略了设问中“殖民政策”的核心信息。(2)知道从“对英国”、“对被殖民地”两方面思考影响,但忽略了从主、客观两方面认识对殖民地的影响。(3)已掌握了对图、表、材料等信息的利用方法。(4)答案规范,条理清楚。考生乙:(1)利用、提取材料信息不全面。(2)忽略了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价殖民扩张对殖民地的影响。(3)没有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原因。满分答案我的收获(1)将海外殖

5、民地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影响: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加速了旧的经济体制的解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2)趋势: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德等国的迅速崛起与竞争。(8分),针对训练提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与此同时,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

6、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在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641807年)的160多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是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材料三材料四19世纪40年代,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降低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减免关税的双边协议。这一政策也推广到

7、欧洲以外,用武力强迫中国等东方国家减免关税,开放市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后期世界市场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中国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4分) (3)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简要说明。(4分) (4)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基于这一政策,英国是如何用武力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8分)解析第(1)问,“变化”据材料一从地区间的联系、商品交换两方面概括;“原因”据所学知识回答影响世界市场的重大事件。第(2)问,“

8、原因”结合鸦片战争前后的史实回答;“关系”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来回答。第(3)问,图1(蒸汽轮船)说的是交通运输工具,图2说的是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形成,由此不难作答,解答时注意先概括后说明。第(4)问,“原因”根据材料三、四得出,结合材料三的图2和所学知识得出英国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由材料四中的19世纪40年代可联想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据此不难得出答案;强迫中国减免关税的手段应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史实回答;“影响”要从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品种增多。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的加剧。(6分)(2)原因:白银外流;列强加强对

9、华侵略。关系: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分)(3)因果关系。新交通工具的使用,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重要条件。(4分)(4)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迫切要求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已经掌握了经济霸权,在世界市场上拥有最强的竞争力。强迫: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条约,攫取协定关税权。影响:英国的商品倾销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客观上向中国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审题技巧类掌握审题万能公式,确保答题答到点子上增分策略指导非选择题失分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少答

10、,因遗漏要点而失分;二是多答,虽写了大量文字,却答不到得分点上。这两点都与审题不准有直接关系。本专题我们提供给考生一套简洁实用的审题公式,借此来规范同学们的答题习惯,只要同学们在平常的练习中坚持用此方法训练,时间长了,你会发现,非选择题得高分甚至是满分并非高不可攀!典型案例展评(2010福建高考,有删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解题规范第一步

11、: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关键词答题方向依据材料一从材料一解读和获取信息,不必补充新内容比较并指出“比较”应包括相同、不同;“指出”要求具体表述走势要求分A、B、C三个时段,说明中、西发展趋势第二步:审材料,锁定关键信息信息来源关键信息材料一A段(4001300年);B段(约13001840年);C段(约18401949年)中国、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第三步:加工信息,形成有效答案信息来源有效答案材料一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

12、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年份日英美法德192119293.01.74.39.47.1193019379.92.70.73.90.3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2)据材料二、三,

13、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解题规范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关键词答题方向问题一据材料二、三从材料二、三解读和获取信息,不必补充新内容指出直接说出,不需论证过程特点不是具体信息的罗列,必须抽象概括问题二据材料四、所学知识首先从材料四解读和获取信息,再调用相关的历史知识解释要求比较详细说明包含哪些因素原因应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并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第二步:审材料,锁定关键信息信息来源关键信息问题一材料二13.4%;8.7%材料三9.9%3.9%等问题二

14、材料四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9.1%提升为23.8%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所学知识教材中关于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因素的分析第三步:加工信息,形成有效答案信息来源有效答案问题一材料二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材料二、三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问题二材料四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所学知识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针对训练提能(2012天津一中月考)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曾享誉世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龙袍的制作费工费时,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的龙袍由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制作匹料由宫内造办处缝制为成衣,这期间共用绣工近500人,绣金工40余人,画样者10余人,用时接近两年之久;所耗费的银两也是非皇家不可承受,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 000多两。宗凤英:一件龙袍千两白银苏勇鉴宝2009年第4期材料二上图为1890年前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它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次于德国费尔克林根钢铁厂,居世界第二位,故被当时的舆论称之为“东方雄厂”。汉阳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