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Word文档.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433535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MicrosoftWord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icrosoftWord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icrosoftWord文档.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两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对主题图的再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

2、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重新认真地去认识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通过细细的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校园全景图,“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造房子”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

3、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数学乐园”、“图形的拼组”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简言之,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如在教学

4、“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开始设计教案时,我想像着,在导入新课时,把这一场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小朋友面前时,一定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提出课堂中所需要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探究、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而事实并非我想像的那么顺利。第一次试教中,在出示了主题图后,小朋友兴趣盎然,于是我抓住契机,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可来劲了,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我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我看到了有些小朋友在喝牛

5、奶”,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我暗暗自喜,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们直奔主题,稍加引导定能很快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了。正当我为自己的设计得意时,旁边传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声音:“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哪里不对呀?”“我认为小朋友不是在喝牛奶,你看,这些盒子外面都有个洞,如果是牛奶的话,全漏光了。我看他们好像是在开钥匙。”“我也觉得不对,”学生的兴趣都跑到这两个问题上,好不容易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上,但此时,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我,已全然没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课结束。作为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的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

6、图”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用“9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进行拓展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上。再如在教学“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并且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

7、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就能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二、思考后的实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怎样精心创设主题情境,大胆组织主题活动,并适当进行主题开发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理解主题图的意义,使学生学有目标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

8、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教学片段一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师:小朋友,你们会做风车吗?生:会!师:那谁来教教大家怎么做?一学生上讲台讲解做风车的方法。师:很好,下面就分小组做风车。学生分小组开始做风车。风车做好了,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地玩风车,好不热闹。一堂好好的数学课就这样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看了这样一节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能达成这种目标吗?做风车的这个过程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反思教学

9、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

10、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义,你理解了吗”?(二)演绎主题情境 ,使学生学有内容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主题图”以“场景图

11、”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学片段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以位数和整十数”。师: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课件出示第61页例1主题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语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1:有数学书和语文书。生2:有38本数学书和38本语文书。师:算式怎么列?生:35+3 30+8师:你是怎么算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法 。像这样在教学中对主题情境进行

12、简单处理的教学案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只注重了情境的导入功能,而忽略了情境自身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因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丧失学习兴趣,因缺乏兴趣而丧失探索的欲望,因只要结果而遗忘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最终将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对照此案例,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对于教材主题情境我们是否全部都认真有效地进行了创设?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求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和再创造?所谓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围绕教学目标,仅仅依靠主题图

13、这一张单一的、静止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时,我们更应该 “取其精华”、 “有所为,有所不为”,创造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加工使用,并结合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有效情境的目标。另外,“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1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1册第29页“0的认识和有

14、关0的加减”,我编了个“小猴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2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第2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出示“鸟窝图”)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第3幅图)走出

15、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3幅“主题图”串成一体,“主题图”就有了血肉。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中,根据情况我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如第1册第18页“第几”的内容有一幅“购票”图, 教学时,我让学生扮作:穿红衣阿姨、老大爷(替代穿绿衣阿姨)、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并凌乱地站在讲台边。

16、我说:“他们为排队的事情而争吵,请你们帮助他们排排队,并说一说他们总共有多少人,谁排第几?”有的以先来后到顺序排队(体现约定俗成的有序规则);有的以解放军排第一(体现拥军关怀);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美德);有的以老大爷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有的学生还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红衣阿姨应排第一(体现对母爱的关爱)。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教育,既体现了约定俗成的社会有序规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谦让美德, 思想教育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 是有机渗透,体现“三维”目标 的有机整合。(三)精心谋划主题活动 ,使学生学有方式在编写中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