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842729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对比阅读.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珍贵资料,注意保存】九年级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鱼我所欲也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2、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呼尔而与之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虑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 (2) 4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5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

3、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D 2(1)盛气凌人喊叫的样子(2)为了(3)用这些来(4)阻塞,不顺畅3(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4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5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19 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

4、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

5、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又何间焉 牺牲玉帛 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3 分) 16.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

6、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4 分)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4 分) 13.(共4 分。每题 1 分) 又何间焉(参与)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必须解释完整) 14.(共4 分,每题2 分关键词:“肉食者”、“鄙”、“天时”、“地利”、“人和”必须翻译正确。)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 15.(共3 分) 小大之狱,虽不

7、能察,必以情(2 分)。 取信于民(1 分) 16、(共4 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三、曹刿论战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8、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可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天时不如地利,对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9、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七里之郭 (2)牺牲玉帛 (3)天下顺之 (4)忠之属也 2、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是( )A、环而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C、何以战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下列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甲 文中“齐师伐我。公将战”时,一介布衣曹刿主动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目的是使鲁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来形容。乙文结尾说“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是因为“ , ” (用原文语句回答)。5、【甲】文通过记叙,说明了政治上 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乙】文通过议论,论述了“ ”的中心论点;6、两个文段文段都强调了 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7、甲文的曹刿和乙文中的孟子在治国方面都具有相同的思想,请分别写出能体现他们共同思想的句子。【甲】文:“ ”;乙文:“ 。”8、甲文着重刻画了曹刿的形象,突出“远谋”,指出 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乙文通过列举一系列战例,明确了“ ”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 ”,从文

11、中“ ”和“ ”两个词可以看出,乙文运用对比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时 的重要性 。 10、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甲文中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和乙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对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 民贵、人和“民贵”即“以民为本”,“人和”实际上就是“仁政”,这种仁政爱民之心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谐”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靠“人和”,“众志成城”、“人心齐,泰山移”,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

12、等灾难发生地都是因人和而实现了后期建设。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8、民心向背 人和 9、远谋(深谋远虑) 未可 可以 得道(施行仁政) 10、都强调了人心向背(取信于民,得到人民支持)的重要性。四、 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