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42710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8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构造学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板块构造学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板块构造学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板块构造学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板块构造学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构造学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构造学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构造学说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 刘现茂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 桑田”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板块构 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板块的特点和世界火山 地震带的分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教学地图概 括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板块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板块运动形式和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本节内容是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将为世界地理中有关 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所讲的本节 课是该节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即板块构造学说)。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

2、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2、说出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及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教学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火山地震的分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板块运动,使学生树立世界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 学观。2、通过前人的事迹,培养学生探究地球奥秘、认真严谨的科学 精神。三、教学重点1、六大板块的名称和位置2、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3、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带的关系四、教学难点板块运动方式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方法地图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法教学与情景教学法。七、学生学法1、读图分析法通过

3、阅读教学地图,学生归纳相关的地理信息,探索地理现象的 原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讨论某些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 能力和合作能力。八、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板块拼图大洲拼图板块模型九、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教师运用“近三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分布图”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历程示意图”为情境设计问题: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 高”?“沧海桑田”表现为升降运动还是水平运动?【设计思想】问题、并不急于要学生回答,而是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 解释地理现象做铺垫,问题中诙谐的语言旨在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问

4、题为 “大陆漂移学说”的划时代意义作铺垫。此环节旨在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力争“课 伊始趣即生”。(二)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1. “大陆漂移学说”超越时代的理念(1) 出示世界地图,教师设问:“观察各大洲大陆轮廓图,你有何想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说:“大西洋沿岸的大陆可以拼合在一起”,如果学生不能回答, 可加以提示。(2) 教师设问:“难道这是巧合吗? ”引发学生设想:“可能这些大陆原来在一起,后来分开了”教师及时鼓励:“当年魏格纳也是这么想的,你们具有科 学家的潜质!”;适时介绍魏格纳的故事,接着追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如何 验证你的设想?”;随着学生的七嘴八舌,证

5、据逐渐清晰(古生物、古气候、古 冰川、地质构造等);适时出示“大陆漂移(动画或图片”,归纳“大陆漂 移学说”主要观点一一大陆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3)教师设问:大陆漂移学说不同于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预计 学生会说:“前人认为地壳运动主要是升降运动,而魏格纳却认为是水平运动”, 如果学生无法得出结论,可利用导入问题情境加以引导。(4)教师设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发表后反对者远远多于拥护者, 这是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守旧的思想在作怪;无法解释大陆漂移的动力 等”,引发学生的质疑一一“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是什么?”【设计思想】“大胆设想但需小心求证” 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学生开启地理学

6、科智慧 之门的钥匙之一。没有“设想”就缺少探究 的动力,敢于“设想”才能创新;只有“设 想”没有“求证”只能算是“空想”,“小心 求证”变“空想”为“科学”。“质疑”是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恰恰也是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科学素养之一,教 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地理科学思维方式的习得甚于地理知识的 掌握。教师以“科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的话语,导入“海底扩张学说”学习 环节。2. “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探测科技的“催生儿”(1)教师设问:“湖底地貌有何特点?”学生可能会回答“越往中间越深”, 出示“湖底地貌示意图”,接着追问:“海底地貌怎样? ”,学生可能认为与湖底 一样,或无法

7、回答,适时出示“海底地貌示意图”,接着出示“海洋中最深的地 方不在海洋中部,而在海洋边缘”的海底地貌探测成果(2)出示20世纪60年代海底 探测技术新成果,教师设问:“海底 地层年龄分布有何特点?”,如果学 生无法回答,利用Flash动画逐步分 解难点,在学生逐步明晰分布规律基 础上,出示“海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从 海岭到两侧由新到老对称分布”、“海 底地层岩石的年龄不超过2亿年,而 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有30多亿 年”等海底探测结果。(3)出示“六大洲同一地质年代的古地磁指示的地球磁极各不相同”古地磁研究成果。(4)教师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引发学生思索,这一问题学生一 时难以回答,可引

8、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板块运动示意图”(称为“海 底扩张示意图”更恰当些)或教师提供的“海底扩张” Flash动画讨论。学生可能提供的讨论结果: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这是 造成大洋中海岭处较高的原因),新形成的大洋地壳推着老的地壳向两边移动, 老的大洋地壳在海沟处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这是造成海洋边缘形成海沟的原 因),回到地幔而熔融成地幔物质(这是海洋底层年龄不超过2亿年的原因)。弟一次善帽 第一次族的 柢块运孕劫力 本年5 盛京#弟常我嫁烈料蚊成果 提出科学设想遑强推程(5)教师设问:“海洋地壳运动的动力是 什么? ”,引发学生思考“地幔物质的对流是 海底地壳运动的动力

9、”;教师接着设问:“地幔 物质为什么会产生对流? ”,引发学生利用“大 气对流层的热力环流”迁移出“地幔物质的热 对流”。(6) 师生共同小结:“海底扩张学说主要观点:洋壳从海岭处不断生长并向 两侧扩张,老的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而消失。海底扩张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 热对流,洋脊(海岭)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7) 教师设问:“如果要你为魏格纳正名,你怎样利用海底扩张学说解 释魏格纳生前无法解释的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 ”,已此引出“板块构造学说” 的“高明之处”研究视角从大陆转向海洋,第一次总结板块运动的动力。【设计思想】缜密的“逻辑推理”是地理学科无穷魅力的渊源之一,也是学

10、 生地理学习的好帮手;人类的研究视野从大陆转向海洋(大陆漂移学说研究大陆、 海底扩张学说研究海洋),体现了 科学研究的换位思考方法,也是 学生习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之 一;海底探测技术的成果说明科 学技术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 作用。教学转承:“海底扩张学说” 问世后,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大 陆漂移学说”,1968年,法国地质 学家勒皮雄等“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提出了 “板块构造学说”。3. “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大地构造理论。(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初步认知“板块构造 学说”。(2) 出示“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设问:“哪一个板块与其它五大板块明 显不同?有何不同?”

11、学生可能回答:“太平洋板块不包含大面积陆地,其他五 大板块既包含大面积海洋又包含大面积陆地”。这时,教师要及时说明板块可分 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种,为板块运动形成不同地貌做铺垫。(3) 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上出示:“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等” 著名地貌位置示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这些 地貌的成因”。教师呼应导入问题情境设问: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接着设问: 板块碰撞形成什么地形?学生可能会回答:形成高大山脉;教师追问:板块碰撞 都形成高大山脉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陆板块 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不同的地貌,并以实例说明;教师设问:板

12、块张裂形成什么 地貌?引导学生以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说明板块张裂形成的地貌类型。(4) 教师设问:“板块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板块构造学说不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来研究地壳运动,而是第一次把全球划 分为六大板块”,适时出示“三级跳”。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伞N备桩德构该学每Ln.AM珠年世融 弓Ti- VJT,丫49颇通廿*1胸it科蜂性跑-i-wr-sfTj rx. - 1.iri b-JMH珞在M入屿Jft曲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板快张裂 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快相撞挤压地区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海沟、岛弧、 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形成巨必&海洋从睡

13、牛到消亡如同人的-生(5)教师设问:“海洋从诞生到消 亡如同人的一生,请问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地中海、红海、太平洋、 大西洋分别代表人生的哪一阶段? ”(严 谨的逻辑推理已使学生处于疲劳状态,1匚版钦板玦印度洋桓以太平洋桃换美洲板块南相刊板块 渭顷拆打目=斗.k迥界求非大翌谷喜皿拉稚山脉始中海红海太平洋大西洋适时进行此环节有利于放松学生的神经,使教学张弛有度)。(6)教师设问:“科学家孜孜以求研究地壳运动有何意义?”,引发学生思 索: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科学研究的有用性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李四光先生“构造体系”摘掉“贫油国”的帽子(适时渗透民族精神)。【设计思想】“站

14、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科学研究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 中发展”,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这种科学素养值得教师关注,这是科学哲学观 的表征之一,也是科学素养习得的最高 境界。教学转承:“科学探究无止境,等待 你的新发现”,引出大地测量的新成果。4. 大地构造学说的“四级跳”教师设问:“你知道有哪些最新科技 探测技术能精确测量板块运动吗? ”,学 生可能会联系课本“专题2现代地理信 息技术”有关内容回答“全球定位系统”, 教师适时出示“甚长基线(VLBI)干涉 测量”最新研究成果(见下面课程资源),进一步说明“科学探究无止境”。课程资源:甚长基线(VLBI )干涉测量”是布设两个测点同时接收来自特定星体

15、发出的 射电波,根据到达两地极微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经过若干年 的重复测量,便可以得出距离的变化。运用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几千公里长的距 离,误差仅几个毫米。上海天文台与国外天文台合作利用“甚长基线(VLBI)干 涉测量”技术测的科研成果见下表:上海VLBI观测站与国外联测的8条基线精度情况表基线名称变化率(毫米/年)误差(毫米/年)SHAOKASH (日本)一 27.31.3SHAOMRSS (日本)-114.54.9SHAOFBKS (阿拉斯加)一 13.35.8SHAOKAVA (夏威夷)-87.46.2SHAODSS45 (澳大利亚)-59.24.3SHAOTASM (澳大利亚)-45.96.8SHAOWETZ (德国)20.412.6SHAOHART (南非)13.415.2【设计思想】“科学探究无止境”,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其他 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地理学的研究注入理性的“火花”,此环节引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