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的历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84214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书的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书的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书的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书的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书的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书的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的历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书的历史首先我们从“开卷有益”讲起。相传宋太宗每天要看三卷御览。如果哪天事情多没有看,等有了空,他就要设法补上。有人对他说:“这样做,太辛苦了。”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读书不是什么辛苦的事情。” 英国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苏联早期著名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也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越丰富,越深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力量就越大。自古以来,任何人都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的,必须在吸取前人和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前进,而书籍在这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对我们作用这样大的书籍,是怎么发生、发展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书籍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这些

2、书,觉得并不稀奇,其实它的每一部分都经过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一、结绳和刻木原始社会,人们经历了很长一段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意见,全靠语言。可是语言在时间、空间的传播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事情。比如,其他地方的人、过去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有哪些经验和知识?当时只有靠大家把听到的事情、了解的知识或见闻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用精粹简练的语言,编成歌谣、谚语和口诀等,一个个,一代代流传开去。这就是“传说”。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没有办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就编造出了神话,如女娲炼石补天。许多这样的神话和传说,就是经过口耳相传代代流传下来的。

3、但是记忆并不牢靠,时间久了,事情多了,就会忘记或记错,并且传来传去,常常会变成离原样很远的东西。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终于想到用实物帮助记忆。当时最主要的是结绳记事。把绳子打成各式各样的结,约定用结的大小、多少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我国好些古书上都有过上古结绳记事的记载,但由于这个方法早已不用,具体的方法已无从知晓。这种办法在我国云南的傈僳族和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甚至许多外国的民族都曾使用过。古代秘鲁人在一条主要的绳上面结上不同颜色的绳,每种颜色代表一种东西。绳子上的结还能代表不同的数目。每个镇上还设置官吏,专门管理结绳的结法和解释。可说是世界上最具体完整的结绳办法。除了结绳记事,人们

4、还用刻木记事。云南省博物馆收藏有当地少数民族佤族以前留下来的一根刻着各种符号的木板。木板上的每个符号,都代表一件事情。缺口深的表示重大事件,缺口浅的表示较小的事情;如果又发生了新事情,就再加刻上去。这根刻木,客观上已能够起到记事书的作用。结绳和刻木以外,人们还曾利用其他实物表达思想。比如数禾杆、数包谷米,或在树皮、兽骨、石头刻点等。我国的苗族,曾用一根一尺长的细木棍,一头劈开,夹着鸡毛、一小节火绳和两只红辣椒,作为通报紧急事情的书信。这种把几种实物拼凑起来表达一个复杂的思想的方法,跟结绳、刻木相比,又前进了一步。二、产生了文字。结绳、刻木或利用其他实物,虽然也能够表达一些思想,传播一些知识,但

5、毕竟太原始、太落后。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社会生产的进步,我国产生了最早的文字。1954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村氏族公社遗址被发掘,在出土的陶器上,常常有一些简单的刻划符号,粗看像是随意刻划的,但形状和陶器上的花纹有明显的不同。虽然它的意义还没有搞清楚,但毫无疑问,他们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我国文字的产生,不但和这种刻划有关系,而且还和图画有密切关联。远古时候,人们为了记录或告诉别人打猎成果,就在山洞中画捕获的猎物;有时候也画几样东西,凑成一件事,比如画一头牛和一个手持弓箭的人表示打猎。起初他们画得很细致,但等人们习惯用这种图画表达一定思想后,就用几根线条,

6、画个轮廓表达意思。把原来复杂的图画,简化成一定形式的图案符号,便出现了原始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尽管还有一些像图画,但已成了假设的书写符号,人们不再把它当图画看待。这种图画文字,开头是很不统一的。比如,同样画一头牛,有的画全身,有的只画一个头两只角。而且即使同样画全身,或同样画一个头两只角,也是有的画得复杂,有的画得简单。于是有人开始把复杂的整理成简单的,把不统一的整理成统一的。我国的文字,就是这样从刻划和图画逐步发展来的。关于我国文字的来源,自古还有仓颉造字一说。并且山东沂南曾出土过一座汉墓,四壁刻有汉朝以前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就有仓颉造字的故事。说文解字序中也曾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

7、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这样的记载似乎与我们得出的结论不一样。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这个人很难说,但是把文字作为他一个人的创造,我认为不符合事实。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的。如果真有仓颉这个人,我认为他也不过是对文字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三、最早出现的甲骨的书有了文字,就有产生书籍的可能。商朝时候还没发明纸和印刷术,但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甲骨书。 清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在清政府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他是一个研究古文物古文字的学者,平时很喜欢收集和研究古代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疟疾,请医生看病,医生给他开了一张药方,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当时北

8、京菜市口有个药店,叫达仁堂。王懿荣从那里把药买回来,发现龙骨上面刻有很多古代的文字。有些文字他还从来没看到过。他感到很奇怪,觉得是古董。于是派人到达仁堂,选了一批文字比较清楚的龙骨买了回去。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龙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物商朝的甲骨。甲骨就是龟甲和兽骨。甲骨上的文字,是用青铜刀刻上去的,称为“甲骨文”。王懿荣是我国第一个认识和研究甲骨的人,也是第一个收集甲骨的人。接下来,收集和研究甲骨的人越来越多,有关甲骨方面的专著,也逐渐多了起来。 那么这些龙骨是怎么来的呢?商王盘庚迁都“殷”后,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京城一直没换过。所以又叫“殷商”。殷商被灭后,殷都变成废墟被埋到地下,就成

9、了“殷墟”。在殷墟地下,埋藏着很多商朝遗物。这些刻着文字的甲骨,当时用过以后,有的被保存起来,有的被丢到垃圾堆。当地农民在种地的时候发现了,就把它当做龙骨卖到了药材店。那时候,当地居民几乎大都到地里拾过龙骨,有的人往往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靠卖龙骨为生。在王懿荣发现以前,不知道有多少甲骨被当做药材卖掉了。那么甲骨文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那时候的人们很迷信,不论大事小事,例如战争的胜败,庄稼的收成,疾病的轻重、甚至妇女的生育,几乎没有一样不需要求神问鬼。那么他们用什么方法求神问鬼呢?这就是占卜。甲骨就是他们占卜的工具。他们用青铜钻在甲骨的一面钻上许多圆形的小窝,占卜时,由占卜的人把占卜的事向鬼神祷告一

10、番,然后用火烧钻窝的地方。甲骨被火一烧,另一面就会裂开,出现裂纹。占卜的人根据裂纹的形状判断事情的吉凶。当然这是迷信,但当时的人们对这件事却非常认真。负责占卜的人,还得把占卜结果刻在裂纹旁边,作为记录。如果占卜应验了,有时候还要把应验的事情,继续刻在后面。甲骨文实际上就是占卜的记录,又叫 “卜辞”。由于商朝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决定,所以,甲骨文的内容非常广泛,反映了商朝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我国不但商朝有甲骨文,西周也有。1976年,陕西省周原地区发掘的一批西周甲骨上,文字大部分刻得非常小,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看清;另外,西周甲骨上还有穿孔。当时的人们很可能是用绳子把甲骨串联起来加以保存。

11、如果这是事实,已经有点像后世的装订书籍了。我国商朝和西周的甲骨,都是占卜的记录,还不是正规的书,但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客观上已起到了书籍的作用。四、青铜器上的文字石器时代以后的青铜器时代,人们主要用青铜做生产工具和兵器。当时,青铜器大都是供奴隶主阶级用的。大奴隶主贵族遇到重大的喜庆事情或为了纪念祖先等,都会特地铸造一件大型青铜器。著名的司母戊鼎就是商王祭祀他的母亲戊用的一个四只脚的大方鼎。这是已发现的最大的鼎。那时候,铸造几百公斤重的青铜器并不稀奇,但是并不容易。因此人们对他非常重视,因此青铜器的所有者往往就在上面铸造或者刻上自己的名字。有些青铜器是作为纪念用的,于是,有些奴隶主贵族就把铸造

12、的时间和原因等,也铸刻在上面。后来有些需要长期保存的文件,也索性铸造在上面。这就是“铭文”,又叫“金文”。铭文最初不过一、二个字,后来越来越长。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将近五百字。有时候,奴隶主贵族为了铸刻一篇铭文,还专门铸造一件青铜器。大量的铭文,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很多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奴隶社会,揭露奴隶社会的罪恶,很有帮助。青铜器铭文的字体,初期和甲骨文很接近,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形体。由于青铜器铭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它也能起到书籍的作用,不过青铜器也不是正规的书。可是,这个时候,正规的书已经开始出现了。五、玉片和石片的书在讲正规的书以前,我们先讲一讲古代另外两

13、种书籍:一种是玉片和石片的书,一种是石头的书。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批记载盟誓的玉片和石片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写的,字的颜色一般是朱红色,也有少数是黑色。侯马盟书的主盟人是春秋后期的赵鞅,又叫赵简子。他本是奴隶主贵族中的一员,后来分化出来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为巩固宗族内部团结,一致对敌,他强调赵氏宗族要对宗庙进行祭祀。这些盟誓,都是为赵鞅的政治斗争服务的。除了团结宗族内部势力的内容,盟书还记载了解放奴隶、反对靠夺取奴隶和土地来扩大奴隶制的统治和剥削。侯马盟书完全是记载盟誓的,不能算正规的书。但是,它为我们研究春秋后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阶级斗争,提供了

14、重要的资料。在现在来说,也已经具有了书籍的作用。除了侯马盟书,我国古代还有用很多很大的石头做的书。石碑就是其中一种。那时候,有些人认为山东泰山最高。于是,帝王就到泰山区祭祀天地,叫“封禅”。帝王封禅后,常常在大石头上刻上一些记叙功德一类的文字。管子曾记载,春秋初期,齐国的管仲在泰山看到七十二种封禅石刻,他只认识其中的十二种,可见我国很早就有石刻文字,并且有这方面的记载。唐朝初年,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发现了十个同样的石鼓,形状像高脚馒头,上面刻着十首一组的诗,内容是歌颂秦国的国君打猎的。因为刻在石鼓上,所以叫“石鼓文”。石鼓文原来有六百多字,但其中九个石鼓文字已经残缺不全,一个的文字已经完全

15、磨灭,现存故宫博物院。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可惜除了石鼓,春秋战国时候的石刻都没有流传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多次巡行各地,同时在石头上刻上文字,宣扬自己的功德。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的刻石有七处。现在只有琅琊台刻石还有残石留存,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汉代刻石的风气非常盛行。把文字直接刻在山岩上的叫“摩崖”。特地立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把文字刻在上面的叫做“碑”。还有一种长方形的刻石,头上是圆形的,叫做“碣”。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除了少数官府文书以外,大都是纪念性质的,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现在。汉代熹平年间,有个叫蔡邕的官员,看到当时传抄书籍,抄来抄去,错误不少,就索性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

16、让大家教正,称为石经,又叫汉石经或熹平石经。石刻文字虽然是政府文书或是纪念性质的文字,但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能起到书籍的作用。不过,它跟甲骨文、金文、侯马盟书一样,都不是正规的书。汉石经可以说是正规的石头书,不过,我国最早的正规的书,在汉石经以前就出现了。六、竹木的书我国最早的正规的书,是用竹子木头做的,而且在历史上流行了很长时间。竹子木头都是最常见的东西,人们很早就拿他们做各种用具了。古代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于是,人们就把他们削成狭长的小片,在上面写字著书。竹子做的叫 “竹简”;木头做的叫 “木简”,也叫“版牍”。竹简和木简上的字都是用毛笔写的,写错了就要用刀削去重写。所以,历来删改文章都叫做“删削”。最长的简有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三尺长的是专门写法律用的,因此,古代也把法律称为“三尺法”。还有一种三面起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