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1772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赤壁赋·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语文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2012年 月 日 制作人: 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主管领导签字: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课题:赤壁赋学习目标:1. 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3. 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重点:积累文言词法句法。难点:翻译文中重要语句。 一 相关知识文体与作者简介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

2、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号之一)二年(1057)进士乙科。诗、文、书、画俱成大家。墨竹师文同,所作喜从地一起至顶,米元章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也。”文同虽谓:“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谓:“与文同拈一瓣香”,还云:“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然运笔情拨,其英风劲气,往来逼人,使人应接不暇。作

3、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丛条断山,笔力跌宕,於风烟无人之境。尝以书告王定曰:“予近画得寒林,已入神品。”兰陵湖世将家收其所画蟹,琐屑毛介,曲隈芒缕,无不备俱。尝画临阁壁作丑室风篁,以易刘氏园中灵壁石。并作应身弥勒,以寄秦观,笔法奇古。二 教材助读1.生字注音酾酒(sh) 桂棹(zho)壬戌(rn x) 横槊(shu) 渔樵(qio) 幽壑(h) 扁舟(pin) 余音袅袅(nio) 愀然(qio) 蜉蝣(f yu) 嫠妇(l) 匏樽(po) 山川相缪(lio) 无尽藏(zng) 狼籍(j) 旌旗(jng) 枕藉(ji) 属客(zh) 斗牛(du) 舳舻千里(zh l) 相与(y) 扣舷而歌(x

4、in) 溯流光(s)窈窕(yo tio) 倚歌而和之(h)少焉(sho)江渚(zh)洗盏更酌(gng) 冯虚御风(png) 曾不能(zng) 肴核(yo h)2.对照注释,解决阅读难点。3.文章整体解读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三 预习自测

5、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tio)桂棹(zho)壬(rn)戌冯(fng)虚御风 B.愀(qio)然舳(yu)舻 嫠(l)妇山川相缪(lio) C.横槊(shu)江渚(zh)正襟(jn) 危坐酾(sh)酒 D.匏(po)樽 枕藉(j)蜉(f)蝣一叶扁(pin)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冯虚御风(驾) B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正襟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扣舷而歌之(敲击) D倚歌而和之(循,依)而卒莫消长也(到底)3、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

6、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纵一苇之所如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又有何羡乎虽一毫而莫取 A任凭 如果 然而 虽然B任凭 如果 然而 即使C假如 大概 然而 即使D假如 大概 然而 虽然6、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不同,相同B相同,相同C相同,不同D不同,相同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7、徘徊于斗牛之间 B白露横江 C凌万顷之茫然 D挟飞仙以遨游8、下列句子与“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古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我的疑惑?(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探究解决)一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二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一) 基础知识探究1、通假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8、,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2、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友:以为朋友,词的意动作法。【下,东】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渔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3、词语古

9、今异义【徘徊】古义:这里指明月停留。如:徘徊于斗牛之间。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美人】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望美人兮天一方。 今义:美貌的女子。【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如:白露横江。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如:凌万顷之茫然。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凌万顷之茫然。()、被动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宾语前置: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状语后置:徘徊于斗牛之间。月出于东山之上。(二) 知识综合应用探

10、究1、划出第一段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2、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3、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4、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5、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6、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7、 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8、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三 我的知识网络归纳梳理、整合内化关注本课以下知识点:1.古今

11、异义2.一词多义3.通假字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四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2、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

12、哭泣。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

13、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D本文通过叙事,把景与情交融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游黄冈赤壁后所作。第一段写的是“_”,月出东山,“_”之景;第二段歌的是“_”那样一种渴求;第三段问的是人生“_”的一种奥秘,客作答则表现出“_”“_”“_”的消极悲观;第四段作者又借阐发“变”与“不变”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欲寄情于“_,_”的一种超脱,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就感情线索而言,全文表现出作者“_”的感情变化及“_”的思想斗争历程,而这正是他政治上失意,想在不能满足的人生中求得解脱的复杂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由此可见,本文过渡性的枢纽段落是第_段。我的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