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知识要点.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8417680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知识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知识要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章节)1、态度与品德的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4、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与条件5、品德和态度的关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三)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

2、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一对象而言,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不同的。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含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对品德定义的理解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其次,品德具

3、有相对的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两者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品德的形成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2区别: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不以某一个体的存亡为转移。品德则依赖于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

4、象。 道德的内容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又完整,而品德的内容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道德是一定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它的发展不仅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 道德是哲学、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道德抉择。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对行为具有稳定的调节与支

5、配作用。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其特点是产生迅速对行为具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二是想像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它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是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

6、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道德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它是最高级形式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一)两者的联系1、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二

7、)两者的区别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

8、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关于道德发展水平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采用对偶故事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皮亚杰也是第一位系统考察儿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阶段: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

9、标准,称为自律道德。他们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2、道德发展原因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3、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柯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 美国

10、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沿用了皮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方法,具体地说,他使用的是两难故事法,例如经典的“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环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的道德发展水平。他认为个体的道德认识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他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2、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是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它是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11、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受到惩罚。不管其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二:习俗水平,它是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

12、。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动机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动机的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

13、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权益。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3、道德发展的年龄分布 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14、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2、自我意识增强 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

15、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对教学的启示 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