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41252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教师职业倦怠.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当教师的时间长了,许多人大概都有这样一些感觉:从教之初的豪情壮志逐渐消失了,桃李满天下的希冀淡漠了,安于现状、平淡无为、得过且过的想法增多了;原先可爱的学生似乎都变得令人生厌;甚至有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教师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往往感觉知识有所欠缺、有待补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电。同时,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工作往往感到知识老化,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发展中的青年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满足自己对事业追求和事业成就的需要,因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至有想停止工作再上几年学的愿望。 实际上,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这种想法难以实现。特别是一

2、些学校不能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当然有的学校表面上提倡教师的学习,实质上并没有做什么),有的甚至反对教师外出学习。领导害怕教师了解到一些对学校不利的信息,害怕教师翅膀长硬了会往外飞,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等等。因而,教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小极,考研、外调找出路。一大极,按部就班,没有大的追求,只求稳妥胜任工作,也别把自己累坏了。“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

3、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今天,在工作中把一切都看成“就那么回事”的教师恐怕也并不是一个两个。文章开头所罗列的例子在你我身边乃至你我身上大概都存在着。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症”最根本的原因,我以为正是忽视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将年复一年的教育教学看成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将膝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成了毫无个性的产品;只看到“年年岁

4、岁花相似”,不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对自己的工作只想到量的累积,不追求质的飞跃。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对工作的好奇心,一切只在惯性的轨道上滑行。有些教师工作时“目中无人”,一学期下来竟叫不上几个学生的名字;有些教师长年与书店绝缘,仅凭一本教参去挖掘“微言大义”;有些教师把一切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技术的创新都看成是“花架子”而拒不沾边,只是靠“传统工艺”去以不变应万变;有些教师观念陈旧,语言陈腐,方法单调,行为刻板,暮气沉沉,索然寡味,与学生形成深深的“代沟”这些,正是教师“职业倦怠症”的具体“症候”。让这样的老师去教导我们的下一代,去塑造孩子们的灵魂,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面对自己也

5、存在的问题,经过网上搜寻查阅,综合了大量资料,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自己的问题:一、用心感悟每一个日子教学生活,看似枯躁乏味,其实充满着欢乐和幸福。要化平淡为神奇,就在于用心去感悟每一个日子。当学生在人生探索之路上愁眉紧锁时,我们可以先站在这个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找到最佳办法后,帮他走出困惑,为他解除烦恼。“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的美好境界,会让我们心潮难平。夜阑人静,回味一天的教学生活,用笔记录下令您心动的点点滴滴,不求发表,不为炫耀,只为抒一抒美好的情愫,吐一吐心中的愉悦,留一点值得回味的素材。这样,就是一天从早忙到晚,我们还是会觉得时间真是过得太快了。即使我们对教学感到相当厌烦,简直

6、忍无可忍之时,也不妨试一试“假装”哲学的妙用。当我们“假装”对教学充满激情,无限热爱之时,自己倦怠的情绪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学生,爱上教学,爱上与自己的心灵对话。那时,再大的倦怠都会烟消云散,就会由衷地感到:当一名人民教师真好! 二、拥有一份乐观的心情教师是人不是神。教师职业引起的神经衰弱应注意防止。苏霍姆林斯基开出的良方是:乐观主义。 那么,如何让自己拥有一份乐观的心情呢?1、带着快乐上课世间的好与坏,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常常是一同存在的,就看你怎么去想了。往往一念之间的转换,就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世界,效果会大不一样。有句话说的好,你想快乐就拥有快乐。“痛并快乐着”,这是人生

7、的一种超然境界。实际上,人生如此,为人师表也当如此。据某媒体介绍,一个家庭的女主人有次回家,无意中在镜子里看到了一张困倦、灰暗的脸,一双紧拧的眉毛,烦恼的眼睛猛然间吓了一大跳。于是,她想,当孩子、丈夫面对这样愁苦阴沉的面孔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自己面对的也是这样的面孔又会作何反应呢?第二天,她就写了一块方木牌钉在门上以提醒自己,上书“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结果,一家人都从牌子上受到了启发,温暖、快乐充斥的家庭“奇迹”就这样出现了。而且,不光她们一家人,连到家的客人也变得欢欢喜喜 教师带着快乐的心情上课,不光有益健康,还会把这种心情自然地传给学生,让他们享受阳光般的快乐学习。

8、这样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来,说起来,动起来。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教学效果定当不断提高。2、把教书育人当成最幸福的事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二儿子的伞卖不出去了。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积极的心态

9、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感恩的心,就能从日常平凡琐碎的生活工作中寻找和发现快乐。其实,幸福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怎么看待自己的拥有。3、享受为师的阳光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你喜爱的职业,那么你就没有一天是在工作。那是在干什么呢?在享受啊!曾在网上看过这样流行一条灰色短信:“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小姐还晚,挣钱比民工还少”。这是对班主任的生动写照。是的,面对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一个班主任教师的生活状态更远非单纯的清贫忙碌可形容。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青年画家,把一幅画挂在墙上,让人们找出其中的败笔。不长时间,每一个地方都让人找出了不足

10、。回到家中,妻子见他非常沮丧,就劝他说:“你何不也让人们找找画中的精彩之处?”第二天,画家又来到集市。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的地方表明了态度,结果几乎这幅画的每一个地方均有被称赞的神笔,这让画家高兴不已。同样一幅画,只不过换了一个欣赏的角度,就有了如此不同的结果。对于我们的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能说,一旦拥有了积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有着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4、走进学生中间走进学生中间,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玩耍,一起晨读、背诵、阅读、写日记,通过网络交流、QQ聊天等形式,感受学生的朝气蓬勃、无忧无虑。与学生贴心交流,我们的心也会因此变得年轻,教师也能很

11、快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职业倦怠也会随风而逝。因为,对教师来说,学生永远是我们快乐的源泉。三、培养一点兴趣爱好。胡适曾给毕业生开出的防身药“兴趣散”,指一个人应有本职外的兴趣,就可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义。我们可以在放学回家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浇浇花,练练字,有兴趣的老师,还可以看看书、写写随笔,既放松了身心,又充实了自我,愉悦了自己,何乐而不为?爱因斯坦工作之余常用拉小提琴来缓解自己的疲劳,何况我们一般教师?除了上课之外,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经常外出旅游,多读书,勤学习,培养出广泛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为缓解工作压力创造一个休养的平台。苏轼有句名言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旧书之所以须百读不厌,正是要求我们熟读深思,每读一遍都能从中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读书如此,工作更当是这样。而教师的工作更是有其独特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人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复杂、最具魅力、最具有可塑性的动物,甚至同一个学生每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又怎能总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即便我们面对的是不变的教育对象,难道我们就不该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就不该去不断更新、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人?艺术的生命是创新。当一个艺术家发现他完全失去了创新能力时,他会比失去生命更痛苦,是以才有了海明威的自杀。教育工作同样是一门艺术,她同样需要我们有一种为艺术创新而“殉道”的精神。当我们发现自己已失去工作的兴致和创新能力而一味墨守成规随波逐流时,我们是否也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价值?愿我们的“职业倦怠”患者能够重振雄风,重新踏上教育艺术的创新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