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408046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海南卷).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

2、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

3、抵制土地兼并 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 D稳定个体小农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表明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 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

4、新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9公元前123年的罗马索贿罪法规定,主持审理贪污受贿案件的裁判官应按照法定程序,从拥有一定财产的居民中挑选50名陪审员,组成审判团参与审判。由此建立起来的陪审制A照搬了希腊的司法制度 B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日趋完备C反映了罗马政体的改变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

5、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11卢梭和洛克都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在下列洛克关于国家政治的主张中,与卢梭的主张不同的是A议会君主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B国家源于社会契约C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D人人生而自由平等12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1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13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

6、预朝廷饷银的汇况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

7、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17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

8、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C与临时政府全

9、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20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

10、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22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23历史上欧洲版图的变化往往与大规模战争有关。与欧洲国家数量骤然增加有关的战争是A拿破仑战争 B普法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24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

11、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5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这是因为中共八大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

12、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 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13、。(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27(13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们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 (l938 年)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