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4064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吴惠琴 节 次:第 节授课地点:科学院小学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授课年级:三年级(上册)单 位:西固城第二小学2014年9月18日12*听听,秋的声音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学情分析: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另外,这个阶段的学生阅读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方法和速度,但阅读理解和感

2、悟能力还不够,他们对秋天声音的直观感受不强。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教学重、难点: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秋天 师: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请你一边看,一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出示图片,播放背景音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季节? 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听听,秋的声音,指名读

3、课题,齐读。二、自学课文,聆听秋声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那我们赶快来读一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对我们的自学提出了什么要求? 2.要想有感情朗读,首先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自己练习一下好吗?3.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先自己读读。全班试试。4认识了生字,朗读课文就少了许多的障碍,现在吴老师再让大家读课文,相信一定会读的很流利,试试吧!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声音呢?5.汇报,师相机板书。三、品读秋声,读中想象(一)学习一、二、三小节1.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读读描写你看到的景象的句子。师:是啊,同学们,我们读的是文字,而头脑中想象的是画面,

4、你读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把文字换成一幅幅画面。谁还想读?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样的?2.同学们,黄叶会和大树怎样告别呢?理解一词多义“道”。3.课本中还有一个词,和“道别”的意思差不多。(告别)为什么不用两个“道别”,而用了一个“告别”呢?体会语言的丰富生动。4.小蟋蟀会跟阳台怎样告别呢?5.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她临走的时候,洒下了一串暖暖的叮咛。“叮咛”是什么意思?(嘱咐)她会嘱咐谁呢?她会对她们说什么?引读过渡:同学们,你们想得真好!黄叶飘舞、蟋蟀唱歌、大雁南飞、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象,多美的秋天啊!6.小组内一起读,注意一边想象一边读,还可以把你想象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二)学习4-6小节1.让我们

5、走近秋,继续去听秋的声音,谁接下去读?2.读这一部分时,我们就好像看到了作者靠近每一棵小草、每一朵小花在侧耳细听。谁还想读?3.师:同学们,我们听到秋的声音了吗?高兴吗?4.师:你从哪个词中感到了一种欣喜?5.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边想象着画面,一边练习朗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读。你还可以把想象到的用动作表示出来。男女生轮读。四、发散思维,模仿写诗 1.除了课本上描述的声音,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2.你能不能像作者一样,来写一写呢?(1)出示引号,讲解引号的写法。学生仿写。(2)汇报交流。(3)现在请你放开声音,把自己创作的诗读出来吧!让孩子仿造课文例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五、拓展延伸赞美秋天 出示秋天的歌声,展示读。总结:秋天多美啊!我们课下可以找一些秋天的诗歌读一读,可以画一画秋天的色彩,还可以写一写秋天的诗歌。教师充分利用了课堂所学的同时,一篇带多篇,既扩大了阅读量,也在学生的心间播下了语言的种子,想象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