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8406380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批评教育的艺术 雅礼中学 项月兰【摘要】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而且是一个现实的历史的过程,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来到之际,审美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仍将继续演绎,但毋庸置疑的是,从审美文化教育的视角对人的全面发展给予格外的关注是当前一个重要而又必须解决的命题,美学将作为人学而存在,审美文化教育的研究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因此,对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与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关键词】审美文化 教育 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一审美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审美文化在经过上世纪80年代庄严崇高的追求后,在尚不具备西方现代主义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着实“后”了好一阵子“现代

2、主义”。如果说意识形态人士当时尚能意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心里的倾斜的话,那么,当颇具“国民性”的音像制品、流行音乐、卡拉ok歌舞、酒吧、小品剧、时装、选美、广告.市场经济调控下的大众审美风潮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们对审美文化的过渡就曾有过心理准备不足的焦虑和理论准备不足的的困惑,校园里的高雅艺术有点乱阵脚,常规性的审美教育也显得似乎手足无措了。我们发现,艺术家的独创性实践和艺术品的风格化特征,不断被先进的高科技传媒手段如高速分色胶印、数码录制技术、电脑彩图制作异化为文化工业的流水线复制物,从而使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正是这

3、种高科技复制品及一部分改编之作借助于先进传媒手段造成的短期消费行为,几乎完全切断了人们对于经典原作的追问,娱乐圈秘闻和明星们的性感照频频曝光往往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去学生的随意注意。而当代审美文化与以往的文化形态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经济运行的轨道,听命于市场权力,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自然经济不讲究外观,然而其外观形式已带上再实际不过的功利性质。它一方面借此向人们夸示商品的魅力和物质享受的快乐,唤起顾客的消费冲动,成为促使流通机制顺畅运行的润滑剂;另一方面借此炫耀财富,显示实力,增强自信心和优越感,以便在商海搏击中获取必要的信誉、知名度,于是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光影摇曳的电视

4、广告、充斥报纸版面的购物信息、富丽堂皇的商品包装,在人们眼前构筑起了一个感性横流的世界。在市场经济支配之下运作的当代文化与转而对外观的形式深表热衷,感性化趋势一发不可收,当代文化往往突出娱乐性、消遣性和刺激性,以满足人们官能快感和自然欲望;它十分讲究包装效果,文化产品的外观形象和装潢形式越来越流于外在,越来越严重地与内在主题相脱离,它正在失去深度性而变成一种平面性的视觉文化,以形象的诱惑力改变着人们的欣赏口味,于是文化运行便成为像投资一样需要立即得到回报的短期行为,等等。由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倾向,今天的审美文化教育必须形成相应的转型,它不应谨守传统的界定而画地为牢,而应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化领

5、域,大大拓展自身的功能范围,从而成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形式,一种大教育形式,否则无法适应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以往对审美文化教育的界定时,便不难发现其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以往人们或是将美育从属于德育,或是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或是将美育规定为情感教育,今天看来,这些观点都有失于狭隘、偏颇。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忽视了美育在塑造人的方面独特功能,在这方面虽然美育与德育有相通之处,但美育更侧重于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的培养,较之德育更富于文化意味,而且在施教方式上美育也有德育所不及之处。德育是规范教育,美育是发展教育;德育是社会性教育,美育是个性教育,德育是灌输教育

6、,美育是双向互动教育。因此美育的功能具有为德育所不可替代、无法涵盖的方面。将美育等同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培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具体技能、技巧,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固然各种艺术才能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和亟待加强的,如果不是在此具体技能技巧更高的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美育,那将不能适应当代生活的需要。将美育规定为情感教育也不尽确切,这是将美育的功能限度缩小了。美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塑造人的情感,还在培养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如此丰富的内容决非情感一端可以囊括,因此将其归结为情感教育有以偏概全之嫌,有可能取消美育的丰富性。总之,在肯定审美文化教育与德育相互补充、与艺术教育相互辅

7、助、与情感教育相互渗透之必要性的基础上,将审美教育推进到文化的层面,融入整个大教育的宏观体系中,这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一场变革。 正是在文化意义上,在大教育的意义上,我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教育应以培养新型的文化品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的发展学说为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美育理论提供了指导。纵观人类思想史与教育实践,美育总是同各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任何思考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理论,总是不同程度的关心审美的人生价值。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教育以培养“全人”为理想,十分重视开发人的艺术潜能,强调美育的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也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出

8、发,肯定美育的重要价值,认为要给社会培养出适应和谐制度生活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就要发展美育。更值得注意的是席勒,他的人本主义立场使他由对近代社会的批判和对完整的人格追求而进入美育学的思考,并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美育理论,对美育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作了空前深入和系统的阐述。他的美育书简既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美育学专著,又是现代美育学的奠基之作。而这一切,首先基于他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美育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但是,上述美育思想又都是从抽象的和空想的全面发展理论发展而来的,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和历史的全面发展学说作指导,对它们作批判地吸取,以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美育观。 强调以马克

9、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现代美育学的哲学基础,对我们正确认识美育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发展为信念,其基本的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它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充分可能与完满。在此意义上说,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是根本一致的。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不良倾向,即用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美育,并因为美育没有显著的实用功能而轻视甚至排斥美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教育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性质,一种是手段性的,另一种是目的性的,

10、前者主要体现为,用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和某些社会生活常识、常规来武装和训练学生,使他们掌握改造世界的必要工具和适应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使个体在肉体与精神的协调平衡中健康成长,目前教育界关注的“素质教育”,就较强调教育的这种功能性质。这两个方面在根本上并不矛盾,但确实又有不同的侧重和意义。美育的功能主要属于后者,即直接从属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高目的。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来认识和研究美育,是把握美育基本性质与功能的必要前提。 三审美文化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1、审美文化教育是价值取向建构的前提。从当今世界范围看,第三次技术革命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现代科学

11、技术极其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式,使得社会运作的机制超于程序化、精确化、自动化,使得社会产品趋示标准化、格式化、通用化,这无疑带来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但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困惑。技术作为人的工具固然能够增强人的力量,但同时恰恰也能削弱了人的力量。这一是表现为人越来越倚重于技术,从而造成人自身能力的严重退化。工厂中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就可能越是下降;医生治病越是求助于现代医疗器械,其临床经验就可能越是萎缩。二是表现为人对技术成果的控制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如果说那种在未来世界中机器人统治人类的神话还是一种科学幻想的话,那么如今电脑病毒的肆虐给人所造成的严重困扰则已是非常现

12、实的问题;如果说核泄露和基因操作事故的危害还不能让人感到切肤之痛的话,那么金融系统的高科技犯罪则已经使人类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威胁。三是技术的工具逻辑如程序化、标准化、格式化、集约化等对于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控制,把真、善、美之类精神价值变成了一道技术问题、一个技术过程,变成凭借技术手段就可以达到的可能性,变成了一按键便可以解决的事情,造就了新异化即“技术异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向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高新技术与社会价值的平衡。不少有识人士对此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但是问题最后都归结到教育,主张通过价值观教育,达到以价值体系的发展来制衡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以价值观念的柔性来软化技术的刚性,以价值

13、观念的人文内涵来弥补技术的非个性、非情感性、非人文特点的目的。因此,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教育的推广与实施,就不得不承担起人性价值启蒙的重任,它通过哲学与艺术教育的方式,唤醒人们从过分物欲化人性中超脱出来,为他们描绘出新的人生乐趣的画卷,使人们知道,除了有形的物质幸福之外,还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老子当年曾慨叹世人只知道有形的美与世俗的幸福,而不知道“无”即精神之美的魅力,为此他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今天我们的美育,也要着眼于这种精神之美与价值观念的建构,使国人反观自身潜力,提炼人生的更高形态的乐趣,启发国人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创造,在不断的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2、当代审美文化教

14、育的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的提升。一般来说,人格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缺乏性动机,即排除饥渴和摆脱危险的动机,这类动机起因于生理缺乏,一是丰富性动机,与人获取满足和寻求发展的要求有关,包括对于自尊、爱、人际关系、探索、理解、创造、成就、游戏、美、艺术的需要,这些需要并不排除饥渴和危险为前提,但表现为超越缺乏性动机的饱满状态。人格的构成以及它所达到的水平取决于这两类动机。一方面,这类动机都不可缺乏,如果缺乏食色、安全一类缺乏性动机,人本身能否存在下去尚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发展便无从谈起;但人如果停留在低级的缺乏性动机水平之上而止步不前,不能形成更高的丰富性动机,也将严重影响人格境界的提高。审美文化

15、教育无疑在推动人格提升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宗旨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以谋生的本领,而在于帮助学生探索和寻找一条发展之路、向上之路,主要指向丰富性动机。人格的建设不仅是自我完善的事,也是完善社会的活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因此自我完善与社会完善是一致的。在物欲横流,金钱与权力主宰社会的时代,人格问题也就与社会问题相联系,对世俗的抗争与坚持人格的独立,具有社会的意义。3、审美文化教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文化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愉快和轻松的表象,并不能说明美育的进行是简单或轻而易举的。它不但规定和要求审美对对象必须形式或内涵具有美的愉悦人的价值,而且审美主体应该有相应的艺

16、术素养和相当的审美能力,并与美的对象建立能沟通感情的适应关系,在某种诗性的氛围和语境中才能展开。因而受教育者在审美活动中,欣赏美从而缓解生活的烦恼,逃避人生的平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审美过程中开发自我、丰富自我、修养自我和塑造自我,使自我具备审美的素养和能力。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要欣赏绘画、雕塑、园林建筑等美的形态,就要有能够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要欣赏在时间中展开的音乐的美,就要有能够辨音听律的耳朵,不然,最美的音符也毫无意义,只能是“对牛弹琴”。因而,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使他的感性、感觉逐渐减少狭隘的维持生存的功利性,变单纯性感觉的器官为渴望欣赏“音乐的耳朵”和观照“形式美的眼睛”,使情感诗艺化,审美化。 4、审美文化教育是发展现代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从信息科技产业来看表现为软盘生产及其通过信息高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