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404338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子成龙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至。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未得诣前。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王孙报曰:“盖闻古者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死者,而俗人竟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

2、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能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工于亡用,不损财于无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于戏!吾不为也。”祁侯曰:“善!”遂裸葬。(汉书杨胡硃梅云传)注释:杨王孙,相信黄老之学(道家)。1、汉代流行厚葬,丧礼和葬俗的含义是将死人当活人看待。 2、真:道家认为回归自然叫归真。 3、鬲:隔离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以身亲土 亲:贴近 B、今则越之 越:改变C、愿王孙察焉

3、察:详审 D、以反吾真 反通“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3分) (2)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其制礼。(3分) 3、杨王孙反对厚葬的理由是什么?你如何评价他的观点?(4分) (二)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4、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辄:就)C.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D.或阻之 (或:有的人)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三)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

5、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释】果:果断。顿舍:停止。为:惟。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1)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2)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3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3分) (四)三人越谷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7、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且告之曰 (将要) B、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 C、顾见猛虎(回头) D、而越之如康庄矣 (宽阔平坦的大道)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有与之临乎渊谷者 B、能跳而越此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乃记之而去 C、不然为怯 D、其怯者犹未能也 士卒多为用者 其真不知马也3、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其中的“势”内涵丰富:对勇者而言,是指 ;对半勇半怯者而言,是指 ;对怯者而言,是指逃命。(2分) 4、本文认为人没有勇和怯之分,关键是情势驱使他罢了。你是怎样认为的呢?(2分) 课外文言文答案:(

8、一)1、B 2、(1)他的儿子默默地不想按他的意思办,但又很怕违背父亲的遗命。(2)由于体察到人之常情不忍心看到亲人死去,因此制定了人死后埋葬的礼制。3、理由:原句: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看法:杨王孙反对厚葬,不是由于吝啬,而是对死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并且他还知道人的精力和钱财应当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无端靡费实在是一种糊涂之至的行为。这种认识在现在也有积极的意义。附译文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

9、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

10、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

11、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

12、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二)1.A 说明:本题2分。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说明:本题2分。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三)1D 2(1)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估计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2)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 3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楚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楚军,表现了王翦不计较个人恩

13、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四)1、A(2分) 2、B(2分) 3、耻怯(面子)。 奔利(金钱)(2分。每格1分。)4、例如: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既情势对人的思想行为的制约作用,因而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是有勇敢和怯懦之分的,不然,怎么会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人呢?对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人是环境的奴隶,而有的人敢于挑战环境,因此,不能一概而论。(2分。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附译文现在有三个人:一个勇敢,一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有人同他们一道走到深谷边,并且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起跨越这深谷的,就是勇者;不能跨越的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跨过深谷;那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就不能。又告诉他们说:“能够跳过去的,给他千两银子;不能跳过去就不给。”那个一半勇敢一半怯懦的人追逐金钱利益,也一定能跳过去;那个怯懦的人还是不能过去。一会儿,回头看见一只凶猛的老虎向他逼来,这个怯懦的人还不等别人告诉他就立即跳起,像走宽阔平坦大道一样跨过了深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分么?关键是因形势驱使他们罢了。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