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404105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浅谈2008-12-02 19:52提要通过对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的论述,指出了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是保证冬期施工中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关键词早期受冻临界强度冬期施工外加剂1前言混凝土工程的冬期施工和常温施工不同,由于自然气温已降低到0以下,从整个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采取相应的保温、防风、防失水等措施,尽量给混凝土创造正温养护环境,使混凝土能不断凝结、硬化、增长强度。然而在寒冷地区进行混凝土冬期施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欲使混凝土完全不受冻,是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因为这要增加许多防护措施,而且要拖长工期。因此设想作出一些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混凝土早期受冻,而不致损害混

2、凝土各项性能,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2混凝土早期受冻害混凝土早期受冻害是指混凝土浇筑后,在养护硬化期间受冻,它能损害混凝土的一系列性能。这种冻害主要是由于施工方法选择不当、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或不负责任而造成的。它可使混凝土的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降低,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工程应用,降低耐久性,甚至造成返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见表1。由表1可见,普通混凝土浇筑后,如未经适当养护而早期受冻,其强度损失很大,不论何种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其强度损失最大可达50。温度不太低时损失反而大。可见若使混凝土浇筑后,在受冻前有一定的预养护期,达到一定的早期强度而暂时抵抗冻害,其后期强度可大为减少,这

3、个早期强度就是混凝早期受冻临界强度。 表1混凝土浇筑后立即受冻的强度损失受冻前预养护时间(h) 冻结时间(h) 冻结后又转入标养时间(d) 受冻温度() 混凝土强度损失(%)C20 C30 C400 24 28 -5 38.0 48.9 48.1-10 32.5 41.8 43.3-20 27.8 16.8 20.10 24 28 -5 35.9 44.1 47.8-10 30.5 37.0 41.8-20 19.4 22.0 20.83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是指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以前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即新浇混凝土在受冻以前达到某一初始强度值,然后遭到冻结,当恢复正

4、温养护后,混凝土强度仍会继续增长,经28d标准养护,其后期强度可达设计标准值的95。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早期受冻临界强度分为未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和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两种。见表2、表3。表2未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混凝土类型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普通混凝土 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普通混凝土 为设计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的40%混凝土强度等级:C10及小于C10 不得小于5N/mm2表3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室外最低气温 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15以内时 不得低于4N/mm2-30以内时 不得低于5N/mm2

5、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是保证混凝土冬期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新浇筑的混凝土,在未达到临界强度时受冻,其后期强度及其它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能都将受到损害,所以在确定混凝土早期受冻临界强度时应注意以下九个问题:(1)在施工时,有时施工人员为了保证混凝土能达到设汁强度,采取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级来求得保证。这时在确定混凝土临界强度时,就不能用原来的设计强度等级来计算,而是应当按实际浇筑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即提高了一级后的强度等级来确定。例如设计图纸上规定的是C20级混凝土,施工时试验室下达的配合比是按C30级下达,则应当按C30级混凝土来计算临界强度进行控制。(2)未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和掺外加剂的

6、混凝土的临界强度的确定是有区别的。未掺外加剂的普通混凝土的受冻温度是0,而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的受冻温度是所掺外加剂的设计规定温度。例如,某外加剂规定的设计温度是-10,那么使用这一外加剂的混凝土当温度降低到-10前,必须达到4N/mm2,而后方允许温度低于-10养护。否则混凝土将遭到冻害,导致强度损失。(3)混凝土的临界强度值是在其强度等级为C10C40,水灰比在0.40.6范围内的普通混凝土。而对于C40以上的高强或高性能混凝土,由于水灰比很小,水泥用量较大,水泥的水化反应、孔结构的形成及混凝土受冻破坏过程等都很复杂,其临界值尚需进一步试验确定。4结论由于冬期施工长,在这个季节进行施工的工程,

7、如选择方法不佳,措施不当,极易出现工程质量事故,浪费资金,拖延工期。而在整个混凝土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强度的确定及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其中早期受冻临界强度又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早期受冻临界强度保证了,才能保证混凝土早期不受冻害,才能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继续发展,就可以避免在冬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质量出现的工程事故。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当环境温度降到0 左右时,混凝土施工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术措施,这是施工界的常识。如何针对冻害原因制订施工措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下面试结合具体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提出几点看法。混凝土的冬施措施有很多,华北地区常用的是

8、综合蓄热法, 下面结合冻害原因重点探讨一下综合蓄热法的防冻机理。1抗冻临界强度 1. 1 在冬季施工时,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某一界限值时,由于结构已初步形成,具备了抵抗冻胀破坏的能力,混凝土再受冻亦不会被冻坏,这一强度称做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抗冻临界强度的提出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制订混凝土冬施措施的重要依据。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关键就是要使混凝土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1. 2 大量试验和实践表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与水泥品种、水灰比、降温速率等多种因素有关,且素混凝土和掺防冻剂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亦不相同,其值可按规范确定。一般说来,掺防冻剂后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略低一些(相对

9、空白) ,这是因为混凝土掺防冻剂后其含水量减小、冰晶变的较为分散软弱且减弱了冻胀效果的缘故。 2防冻剂的防冻原理 防冻剂是根据混凝土冻害机理,结合抗冻临界强度、最优成冰率、冰晶形态转化等理论,并总结长期冬季施工实践研制的,一般由四种成分组成,其作用分述如下: 2. 1早强成分 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振动。主要作用是加速混凝土的凝结硬化,使之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后,能加快混凝土硬化速度,克服负温、低温造成的强度增长缓慢现象。 2. 2引气成分 在混凝土体内引入微米级的细小气泡(有益气泡) ,其作用: 1) 切割、封闭混凝土

10、内的连通孔道(有害孔道) ,减轻冻胀时的裂纹扩展; 2) 引入的大量气泡起到膨胀“缓冲器”的作用,吸收冰晶膨胀应力,减轻冻害。在混凝土内引入气体3. 5 % ,可消化6. 6 %的体积膨胀,在成龄阶段,可起到提高抗冻融能力、改善耐久性的作用。 2. 3减水成分 其作用:1) 减少拌合水,从而减少游离水总量,从根本上减少可冻冰的含量(但亦应保持一定含冰率) ,消除冻胀内因;2) 通过减水成分的分散作用,释放包裹水,消除劣质水泡,使粗大冰晶转化为细小冰晶,优化水泥水化环境,减轻胀冻压力。 2. 4防冻成分 多为一些有降低冰点作用的无机盐,作用可概括如下:掺防冻组份(以NaNO2 ,掺2 %为例)

11、的水溶液冰点约为- 1. 5 ,当温度降到- 1. 5 时,孔隙内临近受冻侧的游离水开始结冰,冰体内无机盐部分析出,剩余游离水中盐的浓度变大(冰点进一步降低) ;当温度继续下降(如降到- 5 ) ,又有临近受冻侧游离水部分结冰,剩余游离水浓度继续增大.,持续这一过程,直到亚硝 酸钠最低共溶点出现,孔内全部游离水结成冰。由此可见,防冻成分的作用是在连续降温过程中保持混凝土体内始终有一定的液相水存在(过冷水) ,使水泥水化能持续进行(尽管此时水化速度已较常温大为减慢) 。 由此可见:防冻剂的防冻机理是综合性的,是多种效果的综合体现。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掺就灵的防冻剂,“防冻”只是最终的效果,它是通

12、过早强、引气、减水、防冻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而且防冻剂的使用效果与工程的施工情况也有关系,所以说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必须通盘考虑。 3防冻剂的正确使用 3. 1正确理解“使用温度” 任何一种符合标准的防冻剂产品,都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温度”(如- 15 、- 20 ) ,说使用温度就是“允许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并不错误,但应着重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联系起来理解,即在环境温度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前,混凝土必须达到抗冻临界强度,这样混凝土才是安全的,否则混凝土有可能被冻坏。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越低,说明该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越好,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时间(含负温区) 来增长强度,从而达到抗

13、冻临界强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目前国内生产的混凝土防冻剂的使用温度多在- 10 - 15 之间(可适用于日最低- 15 - 20 的情况) ,温度再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再低,防冻剂配方设计难度越大,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从这个角度讲,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非得要求防冻剂的使用温度一定低于施工时的最低环境温度,关键是必须在温度降到防冻剂使用温度前就使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2采取覆盖保温措施 综合蓄热法的基本做法是覆盖加掺防冻剂,必要时对水和砂石料进行加热。覆盖的作用是使水泥水化热量和原材料加热热量留在混凝土内部的时间长一些,尽量延长水泥正温水化时间, 这一点非常重要。保温做得越

14、好,混凝土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 的时间越长,越有时间达到抗冻临界强度。为达到这个效果,覆盖材料的种类和厚度应结合外加剂的使用温度、抗冻临界强度、环境温度等因素通过热工计算确定。 3. 3搞好施工组织 防冻剂的使用效果必须通过良好的搅拌、振捣来实现,搅拌延长30 min 是为了使外加剂更充分的混合,外加剂搅拌不匀甚至会引发事故。再者防冻剂有一个最佳搅拌时间和最佳振捣时间问题,过度会使其中的引气量减小,不足又会使其中的气泡分布不均甚至产生粗大劣质气泡,这些都会对防冻不利。此外,最大限度缩短运送距离,搅拌站搭设保温棚,输送管外裹保温套,架子车覆盖保温被,工序衔接紧凑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

15、度,延长正温养护时间,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4热工计算 热工计算主要参照湖南大学吴震东提出的“吴震东公式”进行,它有多方面的用途,在华北地区主要用来做验证性计算。要点是: 1) 根据原材料和环境温度计算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T ; 2) 计算混凝土由此温度降至防冻剂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h ; 3) 根据成熟度公式计算在上述养护时间内混凝土能达到的强度,MPa ; 4) 比较该强度是否大于抗冻临界强度,确定冬施方案是否可行; 5) 施工时留置同条件试块,在环境温度降至防冻剂使用温度的前1 d 检验其实际强度,看是否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 5掌握防冻剂掺量 有人将说明书上的掺量视为基准掺量,施工时根据实际温度上下调整,这种做法是冒险的。一般地,比较正规的防冻剂产品在配方设计时掺量与使用温度都是一一对应的,不存在调整问题。防冻剂的多数组份都有最优掺量问题,适用范围十分狭窄,掺量与功效并非线性关系。比如将3 %掺为4 %,各组份将都增加33 %,很可能造成因含气量增加导致强度下降(约5 %10 %) ; 因Na2SO4 、NaNO3 增加致使碱含量增高而对耐久性不利。若由3 %变成2 % ,则功效肯定不是减少33 %的问题,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