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8403283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美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桥之美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之美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之美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桥之美教案安陆市孛畈镇中 郭爱军【文本解读】(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三)赏析、品味“桥之美”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

2、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

3、计的轮廓吧。“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

4、一番搏斗。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

5、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

6、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大屏幕上显示一棵树,让学生说说不同的人对待同一对象的不同看法。导入词:同是一棵树,众说纷纭,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小鸟看认为它是美好的栖息地。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齐声朗读题目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二、整体感知1、指

7、名学生读第13段,找出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2、作者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的眼中桥之美体现在哪里呢?3、学生齐读第4段,说说作者为了说明桥之美的特点,作者举出了那几种不同背景下的桥?每种桥给人以怎样的感觉?4、你能选择其中一幅画,发挥想像,对其美进行具体描绘吗?5、快速默读第5、6段,说说这两段作者又具体欣赏了哪几幅不同环境下的桥之美图?三、拓展延伸6、在我们故乡有不少的桥,你能选择一处介绍给大家,与你共同欣赏它的美吗?四、语言赏析桥之美是小品说明文,说明小品文的特点是长于运用文艺笔调具体生动地向读者介绍说明对象。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性说明,是描写

8、与说明的巧妙有机联合,其语言生动形象。7、试品析下列语言,感受小品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田野无声,画家们爱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五、比较阅读8、我们已学过了中国石拱桥,请从其内容与写法上进行比较,完成下表: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内容介绍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法较为规范的说明文,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举例时,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六、板书设计 苇丛石桥感觉舒畅桥

9、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之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美 风雨廊桥安闲自在七、教学反思桥之美是带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中国石拱桥这篇规范的说明文不同。中国石拱桥从桥梁专家的角度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形式、结构、成就、发展等,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桥之美从画家的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画家吴冠中先生主要不是体现桥本身的结构美,而是为了表现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形式作用。其形式作用在文中主要有四方面的表现,一、桥能带来舒畅美,以乌镇石桥架在密不透风的两岸芦苇间为例。二、桥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和谐美,以江南水乡纤细的杨柳吹拂坚硬的石桥为例。三、卧龙般的长桥给苍茫的水天间增添了活

10、力与生机。四、险峻的山峰间风雨桥给人带来了休闲美。所以教学这篇课文我重点不是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是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写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写法也不同。这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先抓住说明对象总的特征,即“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然后通过具体丰富的例子验证了“桥之美”,文章语言画面感很强,极富诗意。当初选这篇文章作重点研讨,一是这篇文章语言很优美,师生都很喜爱。二是桥在从化并不少见,著名的桥有街口大桥、神岗大桥、流溪河彩虹桥等,容易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桥之美”。本课教学成功之处:1准备充分,制作的图片吸引学生,比单纯由文字去说效果更好。2师生配合较好,放得开,拓展延伸不离文本。3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的特长去设计,展示师生的特色。4教师“导”的技能有了进步。不足之处:1朗读活动还不够充分。2能让学生说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师推出答案(担心时间问题)。3教师的普通话还需改进。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