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840325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例1、“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1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准备】

2、学生分为46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例1中收集完成的数据记录表。引导:这是张丽华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项目和数据,并说明大家已经学会和认识了像;这样收集、整理数据。提问:你觉得怎样表示出这里的数据,就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出最喜欢每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各是多少?引入: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呈现例1

3、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观察统计表,你知道一张完整的统计表要有哪些要求?说明:完整的统计表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表示统计的什么、注明什么时候统计的,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2)要有和收集数据相对应的统计项目,这里的统计项目有“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几项,还有“合计”栏;(3)表示的数据,这里表示的是“人数”。(2)引导:现在我们来观察条形统计图,大家讨论一下:一幅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统计数据的?提问: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怎样表示数据的

4、?追问:这幅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高度表示几人?说明:完整的条形统计图需要有:(1)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和日期,这里标题是“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2)般在统计图的横向底线和纵向左边线上分别表示出项目和数量,这里沿横向底线表示项目,沿纵向左边线是表示数量的刻度,这里每格高度表示2人;(3)用直条表示数据是多少,直条长度要根据左面数量的刻度确定。【设计说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这主要是在收集、整理数据后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正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

5、了解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表达数据的方式,否则会影响学生在统计表里和统计图上正确地表达数据。因此教学时利用“半成品”的简单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分析一张统计表和一幅统计图“要有哪些要求”“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怎样表示数据的”,了解其结构和数据表达,使接下来自己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具有知识基础。】2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引导:你能根据前面记录的数据,完成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吗?那请大家独立完成在课本上。学生填表、描图,教师巡视、指导。(1)交流统计表数据。交流:你的统计表是怎样填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是多少?(呈现学生的统计表交流、检查,注意统计日

6、期)追问:表里的合计数是怎样计算的?说明:统计表除了每个项目要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正确填写,一般还要计算合计数,它衣示各项目的数据相加一共有多少。这里合计数46人,是统计的的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全班总人数。(2)交流统计图数据。交流:你是怎样表示最喜欢动画类节目和体育类节目人数数据的?(呈现学生的统计图交流、检查)追问:每类数据的条形高度怎样确定?(3)小结方法。提问: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指出:在统计表里表示数据,一要注意正确填写每个项目的数量,二要注意正确计算合计数。在条形统计图上表示数据,一要看清各类项目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表示相应的数据;二要根据每格

7、表示几确定条形画多高,准确表示数据;三要在直条的上部标出表示的数量。不管是统计表还是统计图,都要注明统计的日期。3简单分析数据。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些什么?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说明:从统计表和统计图里,除了可以知道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各有多少人,还能知道最喜欢哪几类电视节目的人数比较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哪类节目的人数最少,喜欢不同类节目的人数相差多少等。所以统计可以知道许多想知道的信息,不同的统计又可以知道不同方面的信息。在学习、生活里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信息就可以收集数据,用统计表或统计图表示出结果,并进行分析。4认识

8、特点。引导:请大家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吗?互相说一说。交流:你发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小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统计表用表格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板书:统计表填数表示条形统计图直条表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数据,而条形统计图因为是用直条表示数据的,所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板书:直观形象)三、统计实践1完成“练一练”。(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活动: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依次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位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在

9、组内检查、核对记录的数据,全组统一结果。(2)全班汇总记录的数据,教师引导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3)学生根据全班调查的结果,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交流完成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注意标题和日期;填表、描图等有错的订正。(4)引导: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交流:根据统计,你了解了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哪些情况?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2做练习七第1题。让学生阅读练习七第1题,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在小组里讨论下面的问题和“还能想到什么”。交流:第1题统计的什么内容,你了解了哪些数据?这一星期用水量哪天最多,哪天最少?除了星期

10、六和星期日外,每天的用水量大约多少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说明可以看这五天每天的用水量,大多数是11吨,其余比它多点或少点,所以可以说大约11吨,也可以说成大约10吨)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些什么?四、全课总结1总结收获。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指出:我们这节课,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知道了它们各由哪些部分组成,学会了根据收集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明白了统计表填数表示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相关信息,便于我们分析问题。知道条形统计图除了能表示出数量,还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反映各

11、项数量的多少。在日常生活里,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统计,经过统计的数据是可靠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一定的信息和情况,因此当要了解什么数据时,就可以用统计方法解决。2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从今天起收集、记录连续5天(假日除外)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数据的分段处理【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

12、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数据的分段整理和统计。【教学难点】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1呈现问题。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让学生读题。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人新课。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同桌互相讨论讨论。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进怎样想的。指出:鼓号队服装分大、中、小号,鼓号队员要按自己的身高购买队服,所以需要收集每

13、人的身高,统计适合穿大、中、小号服装的人数各有几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新问题。(板书:问题)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1呈现数据。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这是他们的身高记录。(出示记录单,见教材)2分段整理、统计。(1)讨论方法。启发: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说明:为了让每个队员的服装合适,我们要按服装型号把身髙分为130139厘米、140149厘米和150159厘米三段整理,(结合板书:130139,140149,150159)统计每段身高各有多少人,这就是数据的分段整理和统计。

14、(板书课题)追问:按130139、140149和150159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指出:数据分段时,注意每段数据之间要连续,就不会发生数据重复和遗漏,比如第一段到139厘米,第二段就要从140厘米开始;第二段到149厘米,第三段就要从150厘米开始。(2)整理、统计。引导: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自己先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然后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髙情况统计表。(学生整理、统计,教师巡视、指导)交流:能说说你画“正”字整理的过程和结果吗?(交流按顺序整理、记录过程,呈现画“正”字整理的结果屬有错的学生要注意

15、指导整理幌序、方法)追问:画“正”学记录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以从1号起按顺序把每人身髙整理在相应的栏目里,或者一段一段地分别从1号起依次查找、记录,并在已经整理过的数据上做出记号)交流:能把你的统计表交流一下吗?(呈现学生统计表,注意填写日期)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人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设计说明:学生首次接触分段整理和统计,需要认识一些细节问题:一是数据分段要“连续”,不能重叠和间隔;二是整理方法要有“技术性”,以免发生错误;三是合计数要和原始数据相符。如果忽视这几点,可能会影响学生正确分段,也可能会发生数据重复或遗漏。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几个关节点,在讨论方法和独立整理后,都有比较详细的交流和指导。这似乎显得比较“啰唆”,但又是要关注的技能,一般可视班内学生认知能力灵活处理,原则是学生能理解分段原则和有序整理的方法。】3感受方法。提问: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那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接“问题”板书:统计)小结:根据问题可以知道,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适合三种服装的不同身高各有多少人,所以要收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