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8402841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1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例谈数学导学案的设计敦厚中心小学 肖玉英我们都知道,“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地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学生的“先学”不能是盲目的学习,而应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因此,教师导学案的设计就尤为重要。导学案的设计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的预习是否到位、有效,教师的后续教学就可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答疑解难,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课前教师应充分钻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合全班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兴趣以及个性差异等实际情况,在内容、过程、时间等多方面细化、分解后,拟定具体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设计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繁有简,而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通过阅读课本中的例

2、题理解新知;也可以是进行一系列的练习而掌握新知;还可以亲历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探索得到新知等等。下面就自己本学期所教四年级数学中“三角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实践举几个导学案设计的例子。三角形的特性之三边关系导学案阅读课本P821、小明上学有哪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你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2、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1)7、8、9 (2)3、6、9 (3)4、4、93、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都能摆成吗?为什么呢?4、想一想:当任意两边的和比第三边( )时,一定能摆成三角形。5、举几个例子验证你的想法(至少2个)。6、你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第三边。7、你有考考同学们的题吗?目

3、标: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三角形的分类导学案阅读课本P83-84一、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1、完成下表序号三个内角的度数锐角个数直角个数钝角个数属于什么三角形1234562、三角形按角分为( )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3、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4、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 )个锐角,最多有( )个直角(或钝角)。二、量出课本P84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及三个内角的度数。1、三角形按边分有( )三角形和( )三角形。2、在等腰三角形中:(1)有( )条边相等,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

4、 );(2)有( )个角相等,相等的角叫做等腰三角形的( )。3、等边三角形又叫( )三角形,有( )条边相等,( )个角相等,每个角都是( )度,它按角分又是( )三角形。4、生活中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5、在P132附页1的点子图上画出5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目标:使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按角分以及按边分的各类三角形的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三角形的内角和导学案阅读课本P851、画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猜一猜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吗?2、量一量第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是( )度、( )度和( )度,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 )度。3、拼一拼,

5、把第二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拼成了一个( )角,是( )度。4、折一折,把第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在一起,看一看,组成了一个( )角,是( )度。5、你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 )度。6、做一做:(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2( )。(2)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7,另一个锐角是( )。(3)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4)把两个相同的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7、你还有什么疑问?目标:大胆猜想用量、拼、折等不同方法验证推理归纳,形成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导学案的设计形式是多样的,而内容的繁简则是依据学习内容的异样性来决定。例如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有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知识类型,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应注意为学生设计合适的“登高”台阶,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登”上去,这时的导学案就设计更细,内容较多。而能利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内容,导学案的设计就可从简,例如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在学生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在进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学习时,导学案的设计就可以简单一些,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导学案进行学习。又如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