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几何教学课堂中有效实现中小教学的衔接闽侯县青口宏屿小学 叶季清[内容摘要]: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直观的学习,中学有三个方面跟小学是一致的,也是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另外中学跟小学相比有一个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图形与证明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图形学生在小学到接触过,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有兴趣也能接受新知识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应着眼于“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沟通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关键词]:几何图形 转化 联系 渗透 衔接[正文]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加强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几何的学习是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直观的学习,中学有三个方面跟小学是一致的,也是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中学就明确提出图形与坐标。
另外中学跟小学相比有一个最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图形与证明小学侧重于比较单一的图形的计算,对于图形的性质就是基于直观的认识,而中学则要求推理证明,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到这些图形学生在小学到接触过,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从实际出发,从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有兴趣也能接受新知识在小学几何教学中,应着眼于“衔接”的教学策略研究,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沟通联系,学生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作了以下的一些探索一、联系沟通,承前启后在小学的几何图形教学中,很多图形的特点和公式的计算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所以在新授课中,通过复习与新授内容有关联旧知能够很好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尽快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应当找准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五个基本平面图形,并把它们和圆同时显示(课件)请学生分类,通过交流,学生有以下几个分法:1、按边数的特点分:①三角形 ②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③圆形2、按角的数量分:①圆形 ②三角形 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3、按平行线的组分:①圆形、三角形 ②梯形 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4、按线的特点分:①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②圆形通过分类练习,除了可以使学生在“承前”的时候回忆各图形的特征以外,还找出了圆与其它图形的根本区别——圆是曲线图形,没有角。
这一活动起到了回忆旧知的作用,分清已学图形与圆的区别,为下一课《圆的周长》做了铺垫,起到了良好的“顾后”的作用二、实际运用,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及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有赖于这一环节因此学生在得出公式和规律后必须在练习中加以强化,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针对性、层次性和实践性练习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填空、判断、选择、看图计算,组合图形的计算、画图等在练习的设计中,应当遵循从“简单的基本练习”出发到“变式训练”,再到“培养能力实践应用”这三个层次进行基本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模仿性练习,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技能例如在《长方形的周长》、《圆的面积》、《圆锥的体积》等新授课中,推导出计算公式后,分别给出相关数据,让学生直接根据推导的公式来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与体积如: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如何求周长,知道半径如何求圆的面积,知道底面半径和圆锥的高如何求圆锥的体积变式练习是基本练习的深化,是一系列变换空间、数量关系和思维方式的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关于《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当学生在基本练习中对“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计算进行初步感知后,可让学生尝试“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求宽”“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求长”的变式练习。
在变式练习中,除了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变式练习外,还可以利用概念定义和图形进行变式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概念形成的过程,并通过概念定义的变式让学生从深层次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概括的能力在《平行线》新授课中,通过判断题帮助学生抓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例如: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叫做平行线③平行线就是永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又如:一个半圆的周长是10.28厘米,这个半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此题的难点并不是如何计算半圆的面积,而是计算半圆的半径半圆的周长是10.28厘米,很多学生只知道半圆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C÷2+d”接着就解不下去了c和d都不知道,怎么算呢?其实只要学生利用平常数值计算的能力结合公式理解,此题还是很简单的由于C=2 r d=2r 所以 C÷2+d = 2 r÷2+2r = r+2r =( +2)r = 5.14r如此计算得出半圆的周长就是5.14r,因此5.14r=10.28,半径就可以计算出来,圆面积的一半也就不在话下了在小学阶段可适当让学生接触字母公式的计算,加强运算的能力,这有助于往后在中学的学习。
培养能力实践应用通过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只是停留在公式和概念的层面,只是确保了学生有能力运用公式、概念得出数据和结论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什么作用而实践运用给予了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所以在这一步骤应让学生体会知识用处,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例如:让学生计算出校内某一棵树的横截面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或者让学生为一张相片加边框和镜面,让学生量出相关数据并计算出结果等学生感觉到知识的用处就自然的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了三、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能力每个几何图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时应抓准图形间转化的条件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来探索和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前,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怎么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怎么得出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反思,学生知道可以用剪、拼(或割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或者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拼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图形的面积。
有了前面的学习经验,当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推导时,他们就会尝试利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 又如:在上完“圆柱的表面积”一课后,学生都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的既然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可以用“两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的公式来计算,那么这条公式还适用与其它图形吗?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如果“两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是成立的话,那么它一定与原长方体面积计算公式相等根据要求得出字母公式:底面积×2+侧面积a×b×2+(a+b) ×2×h=2ab+2ah+2bh=(ab+ah+bh) ×2经过变式证明,可知“底面积×2+侧面积”对于长方体同样适用此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加强公式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证明”的好处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开展实践与研究中小学数学衔接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以便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