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9993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 第一部分 总则一、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学前教育现状及其发展需要特制定本纲要。二、本纲要是上海市学前教育机构课程编制、组织实施以及评价的依据。三、本纲要适用范围是以26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教育机构。四、本纲要应实现的学前教育任务是,建构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的卸丸培养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五、制定和实施本纲要的指导思想学前教育机构根据儿童自身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

2、的活动为基础,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儿童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功,而是以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共同生活为背景的。儿童通过交往逐步认识自我并接纳他人,初步了解社会生活必需的基本行为规范。教师必须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给予儿童自我发展的机会。教师必须尊重儿童的合法权益与人格。2、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儿童的发展

3、受到来自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学前教育机构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互相协作配合,提高对儿童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并加强与初等教育的衔接、联系和配合。教师应善于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促使儿童在与环境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个人以及生活共同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积累与环境作用的必要体验和经验。3、儿童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儿童是以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动作、图象、符号、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表达和表现所认识、体验和感受到的一切。学前期的种

4、种活动应尊重并促进儿童的多种表达和表现方式,教育内容也应以多种方式呈现,以适应儿童认识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内在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师应鼓励儿童自由选择各自偏爱或擅长的方式以及运用多种方式的组合进行表现与表达。第二部分 教育目标一、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与协作的重要和快乐。二、初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信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责任感。三、积极活动,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和行动的安全性。四、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与探索的兴趣。五、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六、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它非语

5、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本纲要提示儿童所需要的基本活动内容及其要求,分为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现与表达三个方面,教育目标应通过上述活动内容的综合设计来实现。一、共同生活1、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睡眠、排泄、盥洗、饮食等生活卫生习惯。2、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产生认同感、亲切感,能觉察并尊重他人的情绪和需要。3、喜欢集体生活,体验到与老师和同伴共处的快乐。4、愉快主动地参加各类游戏和活动,有充实感。5、爱护玩具和用具,能共同使用和参与整理。6、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感。7、愿意与人交流,待人文明大方,有礼貌。8、有同情心,乐于

6、关心和帮助老人、残疾人和有困难的人。9、接触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10、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二、探索世界1、了解身体器官,学会关心与保护自己身体,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在走、跑、跳、爬、钻、投掷、平衡、攀登等活动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与耐力,乐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锻炼。3、亲近动植物,观察、了解、照顾它们,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4、接触水、土、沙、石、木等自然物质,观察感受风、雨、雷、雪、电等自然现象,了解它们的显著特征及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5、逐步形成数、形、时空等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排序、测量、比较、推理等智力活动。6、接触衣、食、住、行等基本物品,懂得珍惜和学会合理利用。7、在参观、游览、远足等活动中,了解周围自然、文化景观和设施,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初步了解人类取得的科学成果,尝试用简单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喜欢动手操作与实验。9、关注、收集、交流周围环境中的信息,并对此发生兴趣,逐步扩大探索的视野。三、表达与表现1、注意倾听他人的讲话,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2、学说普通话,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3、喜欢听故事,看图书,逐步提高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4、接触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文字等,初步理解它们所表达的意思。5、留意和感受生活中的声、形、色

8、及音乐、舞蹈、美术作品中的美。6、在唱歌、舞蹈、演奏、绘画、制作、构造、戏剧表演、角色游戏等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7、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8、接触和运用多种媒体,扩展认知和表现能力。第四部分 组织与实施一、学前教育各种课程模式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本纲要为依据,并将本纲要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体现在一日活动之中。 二、注重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增强目标意识。整体地理解和把握目标的特定功能和内在联系,并注意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同时还要确立过程意识,针对儿童的发展变化和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目标。三、选择、编排教育内容要依据目标进

9、行。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贴近儿童实际,并适当顾及内容的结构与序列。既要汲取历史上的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又要适当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成果,但这一切都应注重建立在儿童直接体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儿童发展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四、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发展儿童的重要资源。五、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要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为每个儿童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使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六、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

10、多样。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日生活中,把各种活动有结合起来,做到动与静、室内与室外、教师组织与儿童自主活动交替进行,并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七、制定贯穿儿童发展全过程的、体现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的指导计划。计划的执行要灵活和富有创造性,注重在观察和评估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适时调整。八、确立大教育意识。充分利用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伙伴。努力实现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与家庭社区生活一体化,并保持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五部分 评价一、评价包含对儿童发展状况的把握与对课程和教育计划适宜

11、性的反省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使课程和教育计划更适宜于儿童的发展。二、评价是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融舍于整个教育之中。三、对儿童的发展评价应注意:1、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的内在感受和表现。2、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注重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3、评价应当承认和尊重儿童在经验、能力、兴趣、学习特点等方面的个体差异。4、评价应反映儿童的整体发展,尤其要注重儿童的自我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和基本能力的发展,防止评价的片面性。5、评价者应在日常活动中采用观察、记录、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注重来自家庭、社区等多种渠道的信息。6、评价是教师、儿童、家长及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四、对课程和教育计划适宜性评价,应着重考查:1、是否确立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课程方案。2、是否提供与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相一致的学习活动的环境、过程。3、教育内容是否切实可行,适合学前教育机构所在地的文化背景。4、是否既符合大多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顾及儿童的个体差异。5、是否鼓励和引导儿童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