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8398885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背诵(教师用).doc(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发上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诗鉴赏这首诗是骆宾王咏荆轲的,正像贾谊凭吊屈原一样,是从其类以见志的 。骆宾王本是才高志远的人, “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自命其才志不在申包胥、张子房之下。却落得“失路艰虞,沉沦下僚”,甚至入狱失去自由。他的“积愤”是蓄积已久的。早在永徽年间,马戴、裴行俭任吏部侍郎时,负责选拔官吏。裴行俭认为“四杰”浮躁浅露,并断言他们“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这句断言几乎决定了他们日后的悲惨命运 。骆宾王在裴的幕府中,自然不被重用。当他身临易水送客时,对“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荆轲的敬佩之心就油然而生 ,并因此恨不逢 “燕丹

2、 ”。诗人作这首诗,是想借咏怀古人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久积于胸的郁郁不平之心。起句“此地别燕丹 ”,这里就是荆轲与燕丹告别去刺秦王的地方啊!五个字饱含激情,点出时间、地点,并将诗的主人公推向了前台。虽未明确点出荆轲,实际却是站在荆轲角度说话。继而用一个典故,饱含深情地忆起这场悲剧的一个壮烈场面:“壮发上冲冠”,生动而传神地再现了当时燕丹及其宾客白马缟素送荆轲的情景,高渐离击筑,宋如意与之相和。每个人都怒发冲冠 ,泪流满面。荆轲诵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义无返顾地登车而去。几句丰富形象鲜明的诗句 ,将读者带到远古的历史事件中。紧接着,诗人的笔锋陡转,又将读者带回了现实:“昔时人已没

3、 ”,古代的英雄豪杰已经不在了,逝者如斯夫,可是“今日水犹寒,结句自然而又意在言外。物是人非,易水依然如故的流淌着,一个“寒”字,却增添了几许肃然、凛然,移情于景,阐明和拓深了主旨。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比原句更显含蓄雅致。读起来给人“悄然动容”之感。荆轲刺秦有勇无功之事历来是诗人咏怀的热点。而骆宾王这首绝句,寥寥二十个字,感人至深。荆轲刺秦王之事 ,是人尽皆知的。因此骆宾王作这首诗,并非为了叙事,而在于以景寓情。如结句,情景交融。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平易中见工巧。可看作是骆宾王“坦易”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4、正如清毛先舒在诗辩坻 中所评论这首诗说:“临海易水送别借轲、丹事,用一别字映出题面,馀作凭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而游刃如此,何等高笔!”这首诗题为“送人 ”,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 ,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见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作为送别诗的一格,这首绝句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吧。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

5、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 ,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 ,引人遐想。在“风烟”后“五律 ”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

6、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7、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 。”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共沾巾”三字 ,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 ,对仗工稳 。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 。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 :“开始把诗

8、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 ,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3、从 军 行杨 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诗鉴赏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 ,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据旧唐书高宗纪载

9、:“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 ,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 ”,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 照”到长安,但是,诗

10、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 ,“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 ,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

11、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 ”,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的进行着。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往直前。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浅层次来看 ,这一联的画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

12、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感触到诗人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末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的赤诚事业 ,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味偷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末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至此,在全

13、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一个充满血肉富于立体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除此以外,该首诗歌风骨雄健,在形式上也独有建树 。从军行原来是乐府旧题,以叙述军旅战争为本色,杨炯却创造性地把它移花接木,借旧题而抒心意,并且写得对仗工整,明快简练,浑然一体。故王夫之高度赞赏杨炯“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这一评语不愧是中肯之谈。4、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诗鉴赏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庭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

14、他心情非常苦闷 。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西征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无将略 ,先头部队被契丹所败,总管王孝杰坠崖而亡,几乎全军覆没。武攸宜听说后,十分惊骇,怯敌不前。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于是建议以奇兵胜骄敌,请分兵万人为前驱,但未被采纳;后来又多次进谏 ,“言甚切至 ”,竟触怒了建安王。刚愎自用的武攸宜一怒之下,将他降职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蓟北楼幽州台,俯仰古今 ,纵望天地,思绪潮涌,感慨万端,遂赋诗七首,总题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 ,缅怀古代求贤若渴、唯贤是用的燕昭王等贤明君主,抒发自己生不逢辰、未能施

15、展抱负的感慨 。登幽州台歌是继蓟丘览古稍后的又一感怀杰作。蓟丘览古 诗前有序 ,序中写道 :“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从这篇序中所流露出的怀古伤今之意同样见于登幽州台歌之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类的能够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古代明君,现在再也见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现的后贤,又还没有出现。“前贤”已远,“后贤”未来,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怅跃然纸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

16、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虽然只有短短四句 ,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楼台高耸 ,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