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8396489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教学设计[8].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脊轩志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名作,其形象鲜明、笔法细腻、情感深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以学生为文本感受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间的感情发展变化 2.学习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传情的方法 3.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两个好方法阅读和圈点。【教学重难点】 学习细节传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法、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早自习疏通字词,完成学案,初步感知课文 导语设计 :明代的散文家归有光的作品,以其风格朴实、情感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可以说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无

2、出其右者,自成一格,独领风骚,究竟是怎样的作品让他赢得如此美誉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传世名作项脊轩志。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有两个好的方法:一是读,二是圈点批注。据说归有光阅读史记的时候曾经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笔作圈点批注,反观归有光文章的地位,可见圈点批注法是学习文言文一个好方法,何谓圈点批注?就是把阅读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做上记号,写下感受。老师展示圈点示例今天,我们就通过阅读、圈点归有光的文章,来学习归有光读文章的方法,并感受他文章的魅力。二、探究课文一读,感知内容1. 请全班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能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2.文

3、章围绕“一阁”写了哪些方面?围绕“三世”写了哪些事件?请圈点出相关句子。然后抽学生并大声把它们读出来。(一)一阁(3分钟)修葺前:写小 写旧 写暗修葺后:写明 写雅 写静 写趣作者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陶醉于“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清幽月景。作者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环境美,得到的是读书乐。项脊轩以前东边是厨房,西边连着内室,老妪常居于此。作者15岁后改成了书房,由“阁”“室”开始称“轩”。 (二)三世母亲嘘寒问暖表关爱 祖母送象笏表期望 亡妻 陪伴作者表深情小结与过渡:通过寻找,我们发现项脊轩就是封建家族的晴雨表,记录着归家的兴衰荣辱,

4、见证着归家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同时也寄寓着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与希望,铭刻着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承载着祖母对他的厚望,更记录着自己与妻子那段永生难忘幸福的时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里面,浸入到归有光的骨子里。这么复杂的情感,这么复杂的内容,作者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给我们倾诉和吐露的呢?二读,感受语言琐琐细细,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近代翻译家 林纾过渡语:归有光特别擅长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琐细细,家常之语,就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景物、事件,进行生动而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睹其物”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请在文中找一找,哪些琐细家常之语让你感触颇深,乃至百读不厌?请选择一两

5、处,做好圈点批注,写下感受。你圈点批注的是哪个句子,把你的评点说一说或读一读。明确:学生可能找到景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三五之夜”,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事件:诸父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说明大家

6、庭内部的不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呈现了一幅杂乱的生活图景,暗示大家庭的衰败人物: 母亲: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以指轻叩,怕惊吓到孩子,慈爱之心可见) 祖母: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充满了关爱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用手轻轻关门,怕影响孙子读书表达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看到孙儿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喃喃自语,祖母的话中充满了重振家门指日可待的喜悦)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充满了对

7、孙子的鼓励与期望)妻子:写妻子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二人志趣相投,夫妻关系和睦融洽,归有光不必再“冥然兀坐”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一定是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妹妹们描述阁子以及阁子里的愉快生活,妹妹们才会好奇地问起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重点研读:“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而今庭院寂寂如故,然吾妻香魂飞散已无觅处,每念至此,不禁涕泗横流矣,悲乎,痛哉!比较:改写的

8、内容和原文谁更好,请说明理由。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看到“亭亭如盖”的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如今,物虽在而人已去, 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小结与过渡: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简简单单的一个动作,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语,母亲的关爱、祖母的教诲、妻子的美好都在眼前了,让我们也跟着归有光一起喜悦,一起悲伤 。三读,感悟真情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正如明代王锡爵评点本文时所说的那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也就是说,归有光写文章不刻意为之,但却真情流露。那我

9、们能否读出这篇文章流露的真情呢?(一)抽三名同学分别选取你认为情感抒发较好的句子做深情诵读(二)过渡语:生活更多的时候不是波澜壮阔的大海,而是绵长无声的细流,请你拿起笔,去捕捉属于你的那份细小的感动吧。请回忆生活中最打动你的一个细节,仿照例句,表达出我们对真情的感悟。 真情是什么?其实,真情不都意味着震山撼海,那老祖母轻轻的关门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诠释;其实,真情并不意味着骇浪惊涛,那母亲轻声的问候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解说:其实,真情并不意味着惊天动地,那妻子轻柔的絮语便是对真情最好的批注;其实,真情并不意味着惊心动魄,那母亲温温的牛奶便是对真情最好的表白。课堂小结及结束语:这节课,我们通过阅读、通过圈点批注,学习了归有光的文章,我们明白了文章中有时最平易、最琐细的语言,往往是最好的语言;生活中,最细微的动作、最不经意的语言往往透露着最真挚的情感,愿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发现里面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