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39218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说课教案巴彦县高级中学 刘晓峰一、设计理念地理是一门常识性学科,地理所研究的知识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地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的飞速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地理信息与地理模拟平台,使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本课设计上我从生活实际出发,适当有效的运用多媒体,鼓励学生积极探讨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创造适应的环境,同时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湘教 版的普通高级中学教科

2、书地理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人类生产活动、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习对学生终身有利的地理”的具体表现。(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依据此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按照课标的要求,参照教参、教材我制定本课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

3、解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理解地理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掌握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灾害观,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为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做正确而有利的宣传,明确人类活动应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的观点。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4、。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2、通过读图比较,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2、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重点难点的确立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确立依据:这两个内容是学生要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地质灾害的关键,是掌握防灾减灾的基础,同时也是会考、高考的热点内容,所以我把它们确定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5、: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确定的依据: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中服务于社会。而 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使学生积极的寻找、探索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并服务与社会是一个急于解决的问题,所以我把着部分内容确立为教学难点。(四)教材处理学生状况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一定的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结合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推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受定势约束小,但是在解决问题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所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教学策略。利用现实中的灾害录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本课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J所以我把本课如下处理:总方针是改变传统的师讲生受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的,自主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有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如地质灾害中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利用列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记忆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预防等知识比较抽象,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录象、资料及图片进行演示,化难为易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的知识印象加深,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地质灾害防御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分句自己搜集到的地质灾害的防御资

7、料及课本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创新,张扬学生个性。占据学生防御地质灾害的空白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三、说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法。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这样不但直观、形象容量大,而且可以使学生眼耳并用,视听并用,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本课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四、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8、。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解决问题。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巩固,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缓慢,不易被察觉,如海陆变迁。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如地震、山崩、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

9、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新课:阅读教材中“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段材料。归纳总结: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承转:下面我们学习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板书)课件展示:为学生提供两则材料。1、关于我国地震史上记录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及地区。2、关于我国的深源、中源、浅源地震出现的地区。学生观看两段文字介绍后,归纳总结:(一)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板书)1、分布范围广2、频率高、强度大3、震源浅、危害大阅读教材中“唐山大地震”一段文字。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了解到:(1)我国的地震强度大。(2)唐山灾情严重,

10、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人为因素有: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过渡:唐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什么我国地震发生的频率高呢?(二)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板书)阅读教材后,总结: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三)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板书)结合2.17图及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1、什么是地震带?2、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情况?3、我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点拨,学生归纳总结:说明: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11、,但灾情比西部大。思考: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结合2.17图及教材51页“活动”内容,分析后即可得出答案,再通过教材51页的阅读材料,加深对我国地震预报知识的了解。过渡: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致灾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板书)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阅读教材,回答如下问题:1、泥石流的分类2、泥石流的成因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泥石流的基本成因”归纳:(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

12、水源。(2)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等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完成教材53页“活动”题,巩固相关内容。阅读教材53页2.18图,找出泥石流分布的地区。3、泥石流的分布看教材内容,思考:(1)界线(2)界线以东、以西的泥石流的分布特点。总结:泥石流的分布和我国地形有密切关系,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泥石流的分布也是暴雨频发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冰川融化。4、滑坡的成因阅读教材,归纳总结:(1)内在因素:岩体性质,外表形态。(2)外在因素:暴雨、河流冲刷。5、滑坡的分布阅读教材,思考:(1)界线(2)极密集区(3)频率最高的省归纳总结出: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阅读教材

13、中的案例“甘肃酒勒山大滑坡”,使学生认识到滑坡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特点。阅读教材中一则材料“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此材料阐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三)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地震灾害,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强化了学生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四)反馈练习教材55页的“活动”题。(五)作业布置列表比较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从概念、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六)板书设计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一、我国的地震灾害1、地震灾害特点2、地震多发原因3、地震分布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1、泥石流频发原因2、泥石流分布3、滑坡频发原因4、滑坡分布(七)教学反思本课从学情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整合。同时在师生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师生关系,使情感沟通与知识的传递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