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838834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少儿书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论“指死腕活”式书法执笔法 执笔法是书法教学实践中的第一步环节。在执笔方法上,不同的书法教师有不同的主见,其中,“指死腕活”的观念为当今广阔青少儿书法教师特殊是受私塾训练影响的一批书法训练工所重视。然而对这种执笔方法我们应当辨证的端详。实践证明,“腕活”的主见是没有争议的;但是“指死”则需细细省察。请看如下分析: 唐欧阳询八诀:“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此处讲是“指齐”而非“指实”。唐李世民笔法诀提出“指实”:“大抵锐竖则锋正,锋正则四周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掌虚,掌虚则运用便易。”唐李华论书:“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钩而急送。”可见,唐代书家虽然

2、也重视执笔,强调“指实”,目的是“节力平均”但并没有提出“指紧”的要求。但应当成认,指实和指紧有肯定联系。盛唐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及的记载于唐初所着晋书-列传第五十中关于王献之的一段轶事可证。“王献之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北宋时依旧承袭唐代“指实”的方法。黄庭坚论书:“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南宋姜夔续书谱:“大抵要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行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可见,姜夔已把“指实”替换为“指紧”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陈绎曾也只限于要求指欲

3、实。“指实”是强调把笔时力气集中到指前部,而“指紧”则是要求指间距离要小,使指并拢。两者有明显的区分。宋人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指死”,但是,姜夔和陈绎曾的提法已经为清人的极端化埋下了伏笔。清初宋曹书法约言:“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此时,仍旧在“指紧”的要求层面上,继承并充实了姜夔的提法。 由“指欲紧”到“指欲死”的质变见于清中期。清代中期书论家王澍论书剩语:“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五指相次如螺之旋,紧捻密持,不通一缝,则五指死而臂斯活,管欲碎而笔乃劲矣。”此时,“指死”的提法明确地提出。晚清书家将指死

4、逐步推上了“无等等咒”的神坛。由此可见,指死腕活的执笔法是在馆阁体训练背景下将古代书论中指实掌虚执笔法逐步极端化的结果。从书法史文献看,这一执笔产生的脉络大致是:指齐指实指紧指死。 晚清蒙学书论中关于执笔的讲解中许多强调指死,来看一下晚清书家的主见及理由: 姚配中书学拾遗云:“求之指则左矣。若小楷则无藉手势,肘腕主运,指但知执耳。”在此,姚配中对用指颇有微辞,“求之指则左矣”,用指是不好的,但是并没有直接提出“指死”的要求。 陈介祺则明确的强调“指死”,并给指死腕活的执笔方法找了一个滑稽的理由。陈介祺习书诀云:“运腕之要,全在指不动,笔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无论如何皆运吾腕而已落笔直下,全

5、是运腕,指笔永不动,则挺健而不拙滞。”陈氏明确的强调“指不动”甚至“指笔永不动”。接着又云“运腕而指不动,气象、意思极可体会,能如此方是大方家数,方是心正气正。手不动方可言运腕,犹心不动然后可言运心也。”在此,陈氏将指死腕活的执笔方法和大方家数与心正气正联系在一起,这在较高层面上为这一执笔方法主观臆断式地找了一个理论依据和道德依据。 姚孟起则将指死腕活的方法高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字学忆参言:“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接着讲到缘由,在于“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此处“笔直”即笔画平直。可见,横平竖直的观念也是晚清书家执笔讲究“指死”的重要缘由。同时“指死”又反作用于“笔直”,是到达“笔直

6、”效果的重要方法。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此外,认为用指则笔力弱也是主见不用指的又一重要缘由。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夫用指力者,笔力必困弱以指代运,故笔力靡弱,欲卧纸上也。古人作书,无用指者。”康氏以为用笔会导致笔力靡弱,并且笼统地讲“古人作书,无用指者”。 应当看到,“指死”是不自然的方式,违反生理常态。在实践中是不行取的。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运指不如运腕,书家遂有腕活指死之说。不知腕固宜活,指安得死?肘使腕,腕使指,血脉本是流通,牵一发而全身尚能动,何况臂指之近乎?此理易明。若使运腕而指竟漠不相关,则腕之运也必滞,其书亦必至麻木不仁。所谓腕活指死者,不行以辞害意。不过腕灵则指定,其运动

7、处不着形迹。运指腕随运腕指随,有不知指之使腕与腕之使指者,久之,肘中血脉贯注,而腕亦随之定矣。周身精神贯注,则运肘亦不自知矣。此自然之气机非可以矫揉造作也。”再者,指死的执笔方法,最终易导致笔法粗疏无生气,这在写小字表现精微笔画形态时尤为突出。晚清馆阁体小字整体呆板缺乏生动气息,与此种执笔方法有亲密关系。当时的书家苏惇元敏锐地看到当时书法训练在此存在的问题,在论书浅语中指出:“执笔须用力,尤须指能运动笔管,若指不能运管,则作大小字皆无生气,且作字又甚吃力。” 书法流传至今的执笔方法有:撮管法(“撮: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从撮的本意推断,撮管法很可能是古代所说的二指立异法)、三指立异法、四指捻

8、管法、搦管法、擪管法、单包法、平覆法、拨灯法、握拳法、回腕法等。除握拳法不适合运指外,其他的方法都没有对运指作明确限制。说文解字云:“捻,指捻也。从手念声。”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捻”的第一个义项是:“捻,用手指搓转。”所以,捻管法从名称上就明确的说明了这种执笔法是运指的。唐代翰林密论也记载了关于运指作书的详细讲解。在书法主见运笔的书法家也大有其人。书法界普遍认为,苏东坡执笔方式就是用指的,而且笔力也不弱,赵孟頫评宋十一家书评:“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服”。这正说的是东坡书笔画沉雄丰腴、笔力特盛的艺术效果。“苏东坡喜爱三指执笔,类似于今日执钢笔的方法。”这样的执笔方法是需要运指才更有利于书写的。正如苏轼所云:“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可见,苏轼对欧阳修所讲的运指是很推崇的。黄庭坚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可知,黄庭坚也主见运指。据包世臣艺舟双楫记两棒师语中记载,被称为“集帖学之大成”的诸城刘墉乃是竭力运指。“诸城作书,无论大小,其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辟,管随指转,转之甚者,管或坠地。”可见,彪炳书史之大家不乏运指者。所以“指死”说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