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8385110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宝成小学 张 鸿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能有效解决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是,有些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了一种摆设,“为了操作而操作”;还有些课上虽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却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透,没有真正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我认为,要实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教学,首先要确定合理的操作内容;其次要把握好操作的过程:要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设计好操作的程序,把操作与思维、语言紧密结合;另外还要关注一些操作的细节,从而让动手操作真正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

2、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有效解决科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了一种摆设,“为了操作而操作”;还有些课上虽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却没有将这一学习方式用足、用透,没有真正体现出动手操作的价值。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现动手操作的有效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确定合理的操作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能用科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

3、流。但动手操作也不是多多益善,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动手操作,操作内容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确定。1、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在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科学道理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比如“植物茎传输水分的作用”,光给学生讲,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芹菜的茎插入红墨水瓶中,过一会儿看看有什么发现?用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就能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2、使难懂的概念更清晰。在学习物体的结构单元时,学生都知道在数学课中学过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但这只是一种意识上的理解,到底怎样才是稳定性还是不易理解。具体到造房子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木棒、报纸卷、塑料吸管等材料,自己亲手搭

4、建一座房子,在搭建房子的过程中,学生就亲身感受到了三角形稳定性是怎么回事。经过这一系列操作活动,学生都能真正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含义,结论的归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3、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动植物的有关教学时,如果让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蚕”的一生时,让学生动手养蚕。从采桑叶、买蚁蚕开始,让学生陪同蚕一起成长,并做好蚕的成长记录。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和记录,学生对蚕的成长过程就再熟悉不过了,比你在课堂上讲解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动手操作的直观感知,学生不仅能“知其然”,更经历了“知其所以然”

5、。二、把握好操作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而要使操作真正有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要把握好操作的过程。1、教给观察的方法操作学具,满足了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尤其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学生常常对稍纵即逝的过程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的内容、观察的方法等。

6、例如:教学“矿物”时,我首先带给学生一些矿物标本。由于学生大多是第一次接触标本,好奇心特别强,争先恐后看热闹。看完后一问三不知。这时,我赶紧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我们观察一个物体,要先从整体出发,就矿物而言,先观察它的颜色、外形、光泽,再用手摸一摸,掂一掂它的分量,看一看它的质地等等。经过我的讲解,学生重新对矿物进行了观察,结果与先前看到的完全不同。这种操作过程中的指导,引导着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2、注重操作过程的有序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

7、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在研究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和岩石的风化实验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实验操作的有序性,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3、动手操作与思维、语言紧密结合动手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但学生的科学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实际操作层面,或依赖于具体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科学学习最终要走向理性思考。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跳出具体、直观的操作,从相对抽象、更为一般的层面上来认识科学。唯

8、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和理解,并把科学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三、关注操作的细节是有效教学成功的保证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动手操作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要提高操作价值,我认为除了要确定合理的操作内容,把握好操作的过程外,还应关注操作的细节。1、操作材料要做到适量 适量,是指操作材料不可滥用,不要搞得琳琅满目。材料种类要少,以简单实用为主。2、动手操作时适度调控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会被学具本身所吸引,暂时忘记操作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提醒;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还要对操作技能不太熟悉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针对实际情况示范或点拨。 3、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1)、课前

9、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并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而且不能随意触动。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更方便地了解学生情况,还能尽量减少时间的浪费。(2)、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操作时要求学生在听清教师的操作问题之后,一声令下,再动手操作,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面向全体,及时评价 操作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但我们不能因为少数学生得出结果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检查了解还有哪些学生没有完成好,原因是什么,若发现不正确的还要及时指正,以便课后更好地反思。总之,动手操作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发展思维。但是,只有教师有目的地、科学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学会操作的本领,才能真正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动手操作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焕发生命的色彩!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