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试卷.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838509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物理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物理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物理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物理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试卷.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晚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的地球轨道,承担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工具是长征三号甲火箭。探月工程及绕月探测的实施,对于巩固我国航天大国地位、提高国家科技和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竟争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月球的运动情况,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窗口被锁定在24日至26日。下列关于嫦娥一号发射的陈述正确的是A嫦娥一号环绕月球圆轨道运动一周,速度与运动半径有关B嫦娥一号环绕月球圆轨道运动一周,速度与运动半径无关C长征三号刚飞起时,嫦娥一号处于超重状态D长征三号刚飞起时,嫦娥一号处于失重状态 2.对于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度减小,其

2、速度一定随之减少 B加速度增大,其速度一定随之增大 C位移必定与时间平方成正比 D在某段时间内位移可能为零3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的位移。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A运动到C,它的位移4 m5 m9 m;从C运动到B,它的位移为l m(4 m)5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到B的位移大于A到C的位移,因为正数大于负数BA到C的位移大于C到B的位移,因为符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大小C因为位移是矢量,所以这两个矢量的大小无法比较D物体由A到B的合位移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彼此平行B挂在绳上处于

3、静止的物体,受到绳的拉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引起的C静摩擦力不仅能存在于两静止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个运动物体之间D当两粗糙物体之间的相对滑动停止后,则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变为零5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被放置在倾角为a=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是(g=10m/s2)3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的位移。如图所示,一个物体从A运动到C,它的位移4 m5 m9 m;从C运动到B,它的位移为l m(4 m)5 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到B的位移大于A到C的位移,因为正数大于负数BA到C的位移大于C到B的位

4、移,因为符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大小C因为位移是矢量,所以这两个矢量的大小无法比较D物体由A到B的合位移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地球上所有物体的重力作用线彼此平行B挂在绳上处于静止的物体,受到绳的拉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引起的C静摩擦力不仅能存在于两静止物体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两个运动物体之间D当两粗糙物体之间的相对滑动停止后,则两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变为零5一个质量为3kg的物体,被放置在倾角为a=30的固定光滑斜面上,在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的是(g=10m/s2)F=6NF=15NF=30Naaa甲乙丙A仅甲图 B仅乙图 C仅丙图 D甲、乙、丙

5、图t6如图所示,是某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纵轴表示位移,横轴表示时间,则质点做匀速运动B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则质点做匀速运动C若纵轴表示速度,横轴ks5u表示时间,则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D若纵轴表示位移,横轴表示时间,则质点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7汽车拉着拖车在水平道路上沿直线加速行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知 A.汽车拉拖车的力的大小大于拖车拉汽车的力的大小B.汽车拉拖车的力的大小等于拖车拉汽车的力的大小C.汽车拉拖车的力大于拖车受到的阻力D.汽车拉拖车的力等于拖车受到的阻力8水平桌面上有一个重200N的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当依次用15

6、N、30N、80N的水平力拉此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依次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A15N、30N、40N B.15N、30N、80NC.0、0、40N D.15N、40N、40N9锻炼身体用的拉力器,并列装有四根相同的弹簧,每根弹簧的自然长度都是40cm,某人用600N的力把它们拉长至1.6m,则A人的每只手受到拉力器的拉力为300N B每根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NC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93.75N/mD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500N/m10如图所示,弹簧秤外壳质量为,弹簧及挂钩的质量忽略不计,挂钩吊着一质量为m的重物,现用一方向竖直向上的外力F拉着弹簧秤,使其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则

7、弹簧秤的示数为ABCDtvt1t2t3011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则A A t3时刻火箭距地面最远B B t2t3的时间内,火箭在向下降落C C t1t2的时间内,火箭处于失重状态D D 0t3的时间内,火箭始终处于失重状态12甲、乙两物体,甲的质量为4kg,乙的质量为2kg,甲从20m高处自由落下,1s后乙从10m高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在两物体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同一时刻甲的速度大 B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C两物体从起点各自下落1m时的速度是相同的 D落地之前甲和乙的高度之差保持不变高一物理(A卷)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注意事项:1

8、第卷共4页,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中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各个项目正确填写清楚,同时在指定位置上填写两位数的座号二、实验探究题(16分)13(6分) 如图是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的纸带,从O点开始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测得OA680cm,CD320cm,DE200cm,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m/s2,D点的速度大小为_m/s。14(10分)某班级几个同学组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要“研究汽车的停车距离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先提出两种假设:第一种是“汽车的停车距离与速度成正比”;第二种是“汽车的停车距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后来经过简单的理论论证他们排除了第一种假

9、设;为了进一步论证他们的第二个假设,同学们来到了驾校,在驾校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首先认识到在概念上有“停车距离”与“刹车距离”之分,停车距离应包括“反应距离”和“刹车距离”,“反应距离”指司机得到停车指令到做出停车操作的过程中车运动的距离然后,同学们作了对比研究,在驾驶员的配合下他们在驾校的训练场得到了如下的数据:(1)同学们排除第一种假设的理论依据是: (2)在坐标纸中依据上面的数据分别描出三种距离随行驶速度的关系图象,并对应用“1”、“2”、“3”标识 (3)根据图线的走向或者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反应距离随行驶速度的变化关系是: (4)从图象中同学们并不能明显得到刹车距离与行驶速度之间的关系,你

10、认为对数据处理应作何改进: 三、计算题:(共3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时间(秒)024681012141618202251015202530354045505515(6分)在电梯中,把一重物置于水平台秤上,台秤与力的传感器相连,电梯先从静止加速上升,然后又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最后停止运动;传感器的屏幕上显示出其受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N-t)图像,如图所示,则(1)电梯在启动阶段经历了_s加速上升过程。(2)电梯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g取10m/s2)6(10分)如图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甲通过三段轻绳

11、悬挂,三段轻绳的结点为O.轻绳OB水平且B端与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乙相连,轻绳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370,物体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已知:sin370=0.6,cos370=0.8,tan370=0.75.g取10m/s2.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轻绳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物体乙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O乙甲AB若物体乙的质量m2=4kg,物体乙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则欲使物体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动,物体甲的质量m1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17(10分)科研人员乘气球进行科学考察气球、座舱、压舱物和科研人员的总质量为900kg,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科

12、研人员发现气球因漏气而下降,及时堵住堵住时气球下降速度为l m/s,且做匀加速运动,4s内下降了12 m若空气阻力和泄漏气体的质量均可忽略,重力加速度 g=10m/s2,求至少抛掉多重的压舱物才能阻止气球加速下降18(10分)如图所示,小木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外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前进了0.45m抵达B点时,立即撤去外力。此后小木块又前进0.15m到达C点,速度为零。已知木块与斜面动摩擦因数=/6,木块质量m=1kg。求:30ABCF (1)木块向上经过B点时速度为多大? (2)木块在AB段所受的外力F多大?( g=10 m/s2)18(10分)如图所示,小木块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定外力F作用下,从A点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运动,前进了0.45m抵达B点时,立即撤去外力。此后小木块又前进0.15m到达C点,速度为零。已知木块与斜面动摩擦因数=/6,木块质量m=1kg。求:30ABCF (1)木块向上经过B点时速度为多大? (2)木块在AB段所受的外力F多大?( g=10 m/s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