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8383435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芙蓉楼送辛渐〉学习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作者简介王昌龄(西元698-756年)字少伯,世称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

2、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殷番当作殷璠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事迹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

3、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别,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更为可悲可叹的是,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

4、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

5、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作品今译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

6、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三、作品赏析1押韵本诗押“u”韵,韵脚为 “吴、孤、壶”2平仄【格律】:平声 仄声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

7、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

8、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话外音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

9、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苎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众口交毁的恶劣环境之中。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

10、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五、送别诗拓展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