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8382342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榆林市高中教师学科能力竞赛参考材料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

2、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三、提倡“以学论教”的评价内容1、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3、参与状态:学生是否

3、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4、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5、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6、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四、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2、新的学生观。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4、新的知识观。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

4、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6、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7、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9、新的“课标”观。教育理念的

5、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10、新的教材观。要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12、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五、评价管理1、评价A建立促进学生全面

6、发展的评价体系。 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D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 E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

7、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2、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六、课改主要培养学生的下列素质1、理性精神:(1)理智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文明教养3、专门技能4、自我表达5、延伸能力七、几个重要概念解读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以人

8、为本: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校

9、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10、。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8、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9、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10、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

11、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1、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12、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 “话题”,是特定的范例。13、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

12、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14、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15、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16、 新的

13、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17、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18、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19、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20、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21、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 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

14、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22、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23、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24、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25、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八、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

15、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九、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