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83818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和力复习总结示范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节 复习和总结从容说课 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

2、误差和错误 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法 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

3、投影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 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 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 答案:D 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

4、速度可达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 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内能飞行5 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亚军_ 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 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猎豹 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对_施加了力,同时_对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

5、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 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 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

6、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 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 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 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7、?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 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 m即356 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 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

8、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 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 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 m的安全地区?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

9、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为s1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1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 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为v2v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区 例8:步行人的速度为v1=5 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发30 min,骑车人由同一出发点需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行人?这时距出发地多远? 分析:这是两个物体参加的、运动时间不同的运动,可将这两个运动转化为运动路程或运动的时间相同来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两个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 s1=s2 v1(t+t)=v2t t=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t1=t2 所以 s=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