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8381005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docx(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起步作文初探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作文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很大的一个层次,农村的学生自然就对写作文产生了畏难心理,恐惧写作文,一看到写作文就会眉头紧皱,以至于咬破笔杆仍无从下笔,真是写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神秘感,恐惧感和厌倦感,常常依赖老师的指导,老师没有讲,没有指导怎么写,孩子们就感觉无从下笔。我认为作文就像建造高楼大厦一样,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不容忽视。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起步作文的教学。 一、课前做好精心的准备我觉得农村的孩子怕写作文一部分原因是知识面狭窄,对已有的知识储备调动不出来,没有东西可写,另一部

2、分原因是作文素材贫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精心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让他们大胆的说,愉快的写。1、学生方面的准备在作文课前一两周,我先把近期作文的题目或话题告诉学生,布置学生观察、调查、采访,利用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前的观察和积累。还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观察不光是用眼睛看,还要动用脑筋思考,用嘴巴说,用鼻子闻,用心去感受,并把这些观察的结果记下来。同时还把作文积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素材,课外书籍,读读、背背有关的好词佳句,做好语言方面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做一做,如此下来写作怎么不是“有米之炊”呢?在教学我喜欢的水果时,我就提前布置孩子们

3、用眼睛看看自己喜欢的水果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像什么?然后用手摸一摸水果,想想摸的感觉又是怎样的,接着尝一尝味道,感受味道的鲜美。经过这样的布置以后,孩子们的热情高涨,回到家认真观察,在作文课堂中,孩子们说的积极性比较高,快乐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异彩纷呈。2、教师方面的准备上作文课前老师要先备好课,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要准备好相关的课件,图片,实物材料。教师平时还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作文课之前写写下水文,为学生提供借鉴的样板。在教学第一次购物时,我在前几周就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收集材料,并到超市去亲身体验。农村的超市相对比较小,有的孩子就

4、和家长到城市的大超市去体验,我告诉孩子们从超市购物的人群,超市的物品摆放,你想买的东西怎么找到,最后付款时的情景这几方面观察;我还找了许多课件,重新组合、整理,做成了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又写了范文。那次课堂上孩子们发言积极,有的孩子还搜集到了许多好词,分享给了大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当然也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而变化多样,而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光有了课前的准备工作还不行,还要全面调动起学生说作文、写作文的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才真正达到了作文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调动起农村孩子说作文、写作文的积极性呢?1、积极鼓励,培养兴趣孩子们都喜欢老师的

5、夸奖,表扬,只要孩子在课前认真的观察,认真的收集资料,课前阅读了相关的课外书籍,还是积累了相关的好词佳句,并能在课堂里能大胆的说,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还可以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无论孩子们做了哪一方面,教师都要给予孩子热情的夸奖,鼓励,尽量捕捉孩子们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平

6、时表现不怎么样的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出现了“期盼“这个词,我当堂就给了这个孩子很高的评价,这个孩子后来在作文课中一直表现很棒,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了。2、提供舞台,树立信心每次作文之后,我都会和孩子们评出优秀的作文,或者有进步的作文,送到学校广播站广播。孩子们当听到自己的作文在学校广播站广播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对作文的兴趣也就更加的浓厚了。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在赛前认真指导,赛后总结经验、教训。最后把最优秀的作文送到各地报刊发表,但凡有学生在报刊杂志发表了作文,老师就大力向家长、学校、学生宣传,在老师,家长,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发表作文的孩子会开心,自豪,暗暗下决心写好作文,而其他的同

7、学也有了学习的榜样,从而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作文写作的热情中。3、增加阅读量,贴近生活、激发兴趣农村的孩子怕写作文,原因是孩子们可供阅读的书籍比较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家长又不够重视。为了方便学生阅览,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经常利用家访和家长沟通,给孩子们买好书。在办好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组织孩子们办起了班级图书角,开辟了每周一诗、每周一作等栏目。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本课外书,每周积累一首古诗。同时要求学生在读书时摘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孩子们的阅读量大了,孩子们自然就有了写的欲望,但如果写那些离生活实际比较远的作文,孩子们肯定会头疼,感觉无从下手。作文总是要表达一定的生活内容,内容来自现实生活。叶圣

8、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了激发孩子们写的情趣,我经常和孩子们举行比赛,游戏等,比如跳绳比赛,穿衣服比赛,左手写字比赛,贴鼻子游戏,丢手绢游戏等,每次活动,我都参与其中,边指导孩子们怎么观察,边和孩子们亲身体会游戏的快乐,孩子们的写作热情自然高涨。我还经常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迷人。春天带孩子们观察学校的大柳树,秋天看美丽的校园一角,孩子们在户外感觉新鲜,在老师不知不觉的指导下,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孩子也会兴趣倍增,作文写的文从字顺。三、读写结合,加强写作练习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

9、: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那么如何实现读写结合呢?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穿插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小练笔虽小,但认真挖掘,也可作出“大文章”来。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1、仿写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孩子们写作的能力,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穿插仿写句、段练习,这样既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又使孩子们积

10、极性提高,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在学习了那些易于理解的诗歌后,我就布置孩子们仿写小诗的其中一小节,孩子们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仿写的积极性特别高,孩子们大都会仿写好几小节,写完以后还主动的拿来让老师看,读给老师听。2、续写续写是以深刻理解原文作者的本来意图为依据,首先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必须与原文相一致,能衔接上,然后在原情节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的练笔,以“文”为本,有“文”作引,解决了学生在习作中无话可说的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写作的思路,但是还留给学生大量想象的空间。所以,老师应积极寻找有续写价值的课文,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比如在学习了炮手一课后,当孩子们读到炮手为了

11、消灭敌人,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炸毁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的财产房子,此时的炮手一定是悲伤的,又是坚决的。接下来炮手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当战争结束的时候他回到了家乡又会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对课文进行续写,此时孩子们的思维活跃,纷纷拿出纸和笔,饶有兴致地写起来。学生展开大胆想象,让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把炮手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这与他们对课文透彻的理解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3、改写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王维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情

12、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诗人想到了家乡的亲人,他多么想把心里的话都写出来呀,于是,他展开了信笺,你能帮他把内心话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四、批改与评价1、及时批改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在草稿本上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同桌互改,小组改正,等改得差不多了再誊写在作文本上。当学生把作文本交上来以后,老师要及时的进行修改作文,因为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也付出了心血,他们在交上作文本后就把一颗沉甸甸的心交给了老师,期盼着自己的作文得高分,被老师欣赏。所以老师不要让孩子们“等得花儿都谢了”。老师批改作文时,最好采用面批,因为老师的批语比较高深,孩子们还不能理解,让孩子及时地了解自己的错误,作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评价作文了,我认为这是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农村的大部分老师为了省事,就省略了这一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